秦在统一六国的战争中,最早和最后灭掉的国家分别是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9 09:05:58
秦在统一六国的战争中,最早和最后灭掉的国家分别是

秦在统一六国的战争中,最早和最后灭掉的国家分别是
秦在统一六国的战争中,最早和最后灭掉的国家分别是

秦在统一六国的战争中,最早和最后灭掉的国家分别是
自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始皇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的策略,发动秦灭六国之战.先后于秦始皇十七年灭韩、十九年灭赵、二十二年灭魏、二十四年灭楚、二十五年灭燕、二十六年灭齐.

分别是韩国和齐国。。。以上
P.S:问题有个BUG,应该是统一全国或灭六国的战争。。。以上

秦灭六国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1、挥师灭韩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派内史腾率军长驱直入,俘虏了韩王安,在韩国故地设置了颖川郡(郡治在今河南禹县),韩国宣告灭亡。韩国的灭亡是秦统一战争全面展开的标志。
2、破赵逼燕。秦灭韩之后,第二个目标就是赵国。公元前229年,赵国接连发生大地震和大饥荒,秦始皇再次命王翦、杨端向赵国发动全面进攻。王翦施行反间之计,用重金收买赵王宠臣郭...

全部展开

秦灭六国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1、挥师灭韩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派内史腾率军长驱直入,俘虏了韩王安,在韩国故地设置了颖川郡(郡治在今河南禹县),韩国宣告灭亡。韩国的灭亡是秦统一战争全面展开的标志。
2、破赵逼燕。秦灭韩之后,第二个目标就是赵国。公元前229年,赵国接连发生大地震和大饥荒,秦始皇再次命王翦、杨端向赵国发动全面进攻。王翦施行反间之计,用重金收买赵王宠臣郭开,大肆诽谤李牧等人,说他们要谋反,促使赵王将李牧杀害。公元前228年,王翦大破赵军,攻克邯郸,俘获赵王迁,占领赵国本土。接着挥师北上,屯于中山(河北定县),逼近燕国。
3、攻破燕国。秦军逼近燕国,引起燕、代一片恐慌。燕国的太子丹收容秦国叛将樊于期,并通过燕国勇士田光结识了刺客荆轲,企图刺杀秦始皇,但荆轲未能杀掉秦始皇,反而激起了秦始皇对燕国的愤怒。公元前226年,秦军攻占燕都蓟城(今北京市),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往辽东。
4、占领魏地。秦军攻克燕都蓟城后,把打击的矛头指向了魏国。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王翦的儿子王贲率领10万大军去攻打魏国。王贲看到大梁城地势较为低下,又离黄河、鸿沟不远,遂令秦军开渠,将黄河、鸿沟之水引至大梁城下。三个月后,城垣崩塌,秦军攻入大梁。魏王假投降,不久被杀,魏国灭亡。
5、大举伐楚。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李信率军攻楚。李信轻敌冒进,先胜后败。公元前224年,秦始皇亲请老将王翦,令率60万大军伐楚。大破楚军于蕲南,杀楚将项燕,占领楚国大片领土。公元前223年,王翦与蒙武合攻楚都寿春,俘获楚王负刍。次年王翦又率军渡过长江,平定了楚国的江南地区,降服百越之君。楚国宣告灭亡。
6、吞灭齐国。楚国灭亡后,秦始皇派王贲率军深入东北,扫除燕、赵残余势力。公元前222年,王贲攻占辽东,俘虏了燕王喜。接着攻下代城,俘虏了代王嘉。燕、赵两国彻底灭亡。至此,东方六国中就只剩下齐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命王贲率秦军从燕国边界南下进攻齐国。王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没有遇到什么抵抗的情况下,猝然攻入齐都临淄(山东淄博)。齐王建入秦投降,齐国也被纳入秦国的版图。
秦灭六国的经过
1、挥师灭韩。在东方六国中,韩国是最早被秦灭掉的国家。公元前234年,秦军向韩国发起攻势。韩王安惊恐万状,急忙派韩非出使秦国,结果韩非死于秦国,并没有起到延缓韩国灭亡的作用。韩非死后,韩国表示愿割地称臣,献出南阳之地给秦国,秦国仍然不肯罢兵。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派内史腾率军长驱直入,俘虏了韩王安,在韩国故地设置了颖川郡(郡治在今河南禹县),韩国宣告灭亡。韩国的灭亡是秦统一战争全面展开的标志。韩王安被俘后,成为秦国的阶下囚。秦国对他和其它韩国贵族都比较宽大,后来由于韩国故都新郑的反秦活动猖獗,特别是发生了张良为韩国复仇的事件,秦国才杀了韩王安,对韩国贵族的态度才发生了转变。
2、破赵逼燕。秦灭韩之后,第二个目标就是赵国。赵国与秦结怨甚深,双方大动干戈,互有胜负:长平之战,赵军惨败;邯郸之役,秦师败北。秦始皇亲政后,即多次与赵交锋:公元前236年,利用燕、赵争斗之机,派王翦等进攻赵国邯郸、上党,夺取九城之地。公元前234年至前232年,又两次派兵伐赵,但受到赵国名将李牧的顽强抵抗。公元前229年,赵国接连发生大地震和大饥荒,秦始皇再次命王翦、杨端向赵国发动全面进攻。王翦施行反间之计,用重金收买赵王宠臣郭开,大肆诽谤李牧等人,说他们要谋反,促使赵王将李牧杀害。公元前228年,王翦大破赵军,攻克邯郸,俘获赵王迁,占领赵国本土。接着挥师北上,屯于中山(河北定县),逼近燕国。
3、攻破燕国。秦军占领赵国本土时,赵国的公子嘉逃往代郡,自立为代王,与燕国合兵,驻守上谷(今河北北部),以防秦军进攻。秦军逼近燕国,引起燕、代一片恐慌。燕国的太子丹曾经在秦国当过人质,秦始皇对他不好,逃回燕国后有报复之志。他见秦国大军压境,图谋灭燕,更加怀恨在心。遂收容秦国叛将樊於期,并通过燕国勇士田光结识了刺客荆轲,企图刺杀秦始皇,挽救燕国的灭顶之灾。但荆轲未能杀掉秦始皇,反而激起了秦始皇对燕国的愤怒。他下令增兵赵国故地,向燕国发动大举进攻。公元前226年,秦军攻占燕都蓟城(今北京市),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往辽东。秦将李信紧追不舍,燕王被迫杀太子丹以谢罪,但根本无法扭转败局,也不能阻止秦军前进。
4、占领魏地。秦军攻克燕都蓟城后,把打击的矛头指向了魏国。自从韩国灭亡,赵国和燕国被秦军占领之后,魏国实际上已处于三面被围的窘境,大有唇亡齿寒之感。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王翦的儿子王贲率领10万大军去攻打魏国。由于魏国缺乏有效的抵抗,秦军很快兵临城下,包围了魏国的首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大梁经过魏国长期经营,城池相当坚固,加之魏军坚守,不易攻克。王贲看到大梁城地势较为低下,又离黄河、鸿沟不远,遂令秦军开渠,将黄河、鸿沟之水引至大梁城下。三个月后,城垣崩塌,秦军攻入大梁。魏王假投降,不久被杀,魏国灭亡。至此,河东、华北和广大的中原地区均已为秦所有。东方六国中只剩下楚国和齐国了。
5、大举伐楚。楚国在战国末年国力衰弱,但与东方其它国家相比,还是比较强大的。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李信率军攻楚。李信轻敌冒进,先胜后败。公元前224年,秦始皇亲请老将王翦,令率60万大军伐楚。楚则倾其全国兵力进行抵抗。王翦吸取李信失败的教训,采取屯兵练武,以逸待劳,麻痹敌人的战略,选择有利地势安下营寨,整天教士兵跳高、跳远,投掷石块,坚壁不战。这样过了一年,楚军斗志松懈,粮草不济,开始向东撤退。王翦乘机率军追击,大破楚军于蕲南,杀楚将项燕,占领楚国大片领土。公元前223年,王翦与蒙武合攻楚都寿春,俘获楚王负刍。次年王翦又率军渡过长江,平定了楚国的江南地区,降服百越之君。楚国宣告灭亡。
6、吞灭齐国。楚国灭亡后,秦始皇派王贲率军深入东北,扫除燕、赵残余势力。公元前222年,王贲攻占辽东,俘虏了燕王喜。接着攻下代城,俘虏了代王嘉。燕、赵两国彻底灭亡。至此,东方六国中就只剩下齐国。长期以来,秦国对齐国采取笼络的政策。齐王建在位四十多年,事秦甚谨,不修攻战之备,不助五国攻秦,直到五国灭亡之后,齐国的统治集团才感到大祸将要来临,乃发兵守其西界。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命王贲率秦军从燕国边界南下进攻齐国。王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没有遇到什么抵抗的情况下,猝然攻入齐都临淄(山东淄博)。齐王建入秦投降,齐国也被纳入秦国的版图。
经过十年的征战,秦始皇终于灭掉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回顾统一中国的历程,秦始皇对丞相、御史说:过去韩王纳地献玺,请为藩臣,但很快违背盟约,与赵、魏合纵攻秦,故我兴兵诛之,俘虏了韩王。赵王派其丞相李牧前来约盟,我归还了赵国的质子,但赵旋即背盟,攻我太原,故兴兵诛之,得其王。魏王起初表示愿意对秦称臣,但不久与韩、赵二国密谋袭秦,秦兵反击,遂破魏国。楚王献青阳以西之地给秦,后来违背盟约,袭我南郡,故我发兵诛讨,俘获楚王,遂定楚地。燕王昏乱,其太子丹在暗中指使荆轲为贼,秦军诛伐,灭了燕国。齐王断绝秦使,企图作乱,秦军进讨,平了齐地。秦始皇高兴地说:“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服其辜,天下大定。”
三、秦统一中国的原因及其意义
秦始皇之所以能够统一中国,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秦国的综合国力比其它国家强大。秦自商鞅变法之后,国力日渐强大,到秦始皇亲政的时候,已经远远超过了其它国家。秦国的强大,首先表现为本部经济的发展。秦国的本部在关中。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其次,秦国在统一前向东扩张,占领了六国不少比较富庶的地方。荀子在《强国篇》中说:古代百王统一天下,臣服诸侯,“未有过封内千里者”。现在秦国的疆域南过长江,北与胡貉为邻,西有巴戎,东在楚者,乃界于齐,在韩者逾常山,在魏者乃据围津(河南滑县东北),在赵者据松柏之塞,“负西海而固常山,是地遍天下也,感动海内,强殆中国。”可见,当时秦国强大,已非其它国家可比。
2、秦始皇为统一全国做了充分的准备。秦始皇亲政后,抓住秦国强大、六国衰落的有利时机,积极为统一全国的事业做准备。一方面,采取奖励耕战的措施,努力提升秦国的经济力量和军事实力。具体些说,即以刑赏为杠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鼓励人们从事生产、参加公战。另一方面,大力招揽人才,凡是具有治国用兵之术,且愿为秦国效力的人才,都安排在重要的岗位,让他们各显神通。在这种政策的影响下,秦人创造了统一战争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并且养成了吃苦耐劳、不怕牺牲、勇于公战的尚武精神。与此同时,在秦国出现了一大批运筹帷幄的忠臣和能征贯战的良将,如尉缭、李斯、王翦、王贲、蒙武、蒙恬等等。这就为秦国在同六国的战争中获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秦始皇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交战各方的实力,而且还取决于各方所采用的战略战术。秦始皇在统一全国之前,派人刺探各国情报,从宏观上准确地把握了天下大势。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战术。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又根据形势的变化,针对特定的战役制定了比较具体的作战方案。远交近攻对东方六国起到了分化瓦解的作用,杜绝了六国结盟反秦的可能性,使各国陷于相对孤立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秦国集中优势兵力,分别向各国进军。结果,东方六国就被各个击破。此外,“金间政策”在秦统一全国的过程中也发挥过不小的作用。所谓“金间政策”就是用金钱施行反间之计,使敌方自毁长城,丧失战机。
4、秦军作战勇敢,所向无敌。打仗离不开军队,所以军队的战斗力如何,对战争的结局也有很大的影响。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实行军功爵制,用“庆赏”和“刑罚”激励人民参加公战,英勇杀敌。在长期的兼并战争中,秦国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精锐之师。这支军队英勇善战,所向无敌,在统一前的一百三十年间,参加过数十次重大战役,杀敌一百七十余万。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往往以一当十,以少胜多,“左挈人头,右挟生虏”,表现出很强的战斗力。时人荀子曾说:“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李斯也说:“秦四世有胜,兵强海内,威行诸侯”。由此可见,当时东方六国的军队都比不上秦军,秦军的战斗力是相当强大的。
秦始皇统一中国,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它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避免了攻城掠地的屠杀,“以邻为壑”的纠纷,交通往来的障碍,以及文字、制度不同所造成的隔膜,克服了分裂时期形成的种种弊端,为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确立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后来中国虽然也曾出现过一些分裂时期,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秦统一前,中国经历了五百多年的大分裂。诸侯林立,以邻为壑,割据称雄,混战不已,不仅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很大损失,而且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一场大战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甲兵损失,往往“十年之田而不能偿”,数百场大战所造成的损失就可想而知了。秦的统一使“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有了比较安定的社会环境。这对于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都是有利的。从此,中国社会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在以后的两千多年间,虽然也曾出现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和五代辽宋夏金时期的分裂,但在分裂之后便会出现大的统一,如隋的统一和元的统一。即使在分裂时期,也会出现局部的统一,如曹操、符坚等人对北方的统一。所以,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
其次,它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版图,加强了中原和边疆以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秦以后中国的疆域虽有变动,但始终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中国现在是世界上的一个大国,土地面积十分辽阔。这种辽阔的疆域是在历史时期逐渐形成的,其基础奠定于秦的统一。秦的统一将全国各地连成一片,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甘肃岷县以西),南至北向户(今越南中部),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秦以后,中国的疆域虽发生过若干变化,但在多数时期呈现出扩大的趋势。汉代开始经营西域,唐代西部疆界达到帕米尔高原以西。元代的版图更为庞大。直到清朝前期,仍然是世界上的泱泱大国。清代中叶以后,由于国力下降,遭受列强宰割,才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尽管如此,中国仍然是一个大国,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再者,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封建社会的国家,在战国时期就已确立了封建制度。但战国时期分裂混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封建社会的发展。秦的统一为封建社会的飞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在中世纪,原来被列入四大文明古国的埃及、印度和巴比伦,有的消失在历史舞台上,有的地位一落千丈。就连代表欧洲文明的罗马和希腊,也失去了昔日的荣光。唯独中国社会持续发展,不但能够有效抵御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而且以高度发达的经济和文化,屹立于世界文明的前列,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较大的贡献。追根溯源,这与秦的统一也是分不开的。秦统一后,中国社会进入快速发展一途,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高峰,为人类历史做出了重大贡献。
.....................................................................

收起

最早被灭掉的是韩国,最后是齐国

最早的是韩国,前230年。最晚的是齐国前2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