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诗中:佛狸祠下,一片,佛字读什么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19 19:42:46
辛弃疾的诗中:佛狸祠下,一片,佛字读什么音?

辛弃疾的诗中:佛狸祠下,一片,佛字读什么音?
辛弃疾的诗中:佛狸祠下,一片,佛字读什么音?

辛弃疾的诗中:佛狸祠下,一片,佛字读什么音?
佛狸祠 读音:Bì Lí Cí
佛狸祠在长江北岸今江苏六合县东南的瓜埠山上.南北朝时的元嘉二十七年,刘宋军队北伐惨败,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趁势反击刘宋.十月末,北魏军开始全线反攻.十二月上旬,五路北魏远征军兵临长江北岸(“诸军皆同日临江,所过城邑,莫不望尘奔溃,其降者不可胜数.”《魏书·世祖纪·下》).拓跋焘的东路军到达建康北面的瓜步山,并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后来成为一座庙宇.拓跋焘小字佛狸,所以民间把它叫做佛狸祠.后来的老百姓们只把佛狸当作一位神祗来奉祀,而决不会审查这神的来历.
这所庙宇,南宋时犹存.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的下半篇,就和这个景物息息相关.
通假说.“佛狸”其实是“狴(bì)狸”,是一种野狐.
取名见义说.狼是鲜卑族图腾,狸和狼关系密切,拓拔焘的小名由此而来.
从古音说.按“名从主人”的原则,上古唇音没有f一类轻唇音,“佛”读如“弼”.
从古注说.《诗·周颂·敬之》“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陆德明释文“郑音弼”;《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斩佛貍首,封万户侯”,胡三省注“佛,读如弼”.
以上各说分别从语义和语音的角度说明了“佛”读为“bì”的理由,不过,我个人认为“佛”还是读“fó”为好.
先说语义.很多资料说“佛狸”是北魏太武帝的“小名”、“乳名”、“小字”,《宋书》《南齐书》记载为“字佛狸”.其实,有专家早就指出拓跋氏名字中所谓的字,其实都是他们的鲜卑本名.因此,佛狸并不是拓跋焘的字,而是他的鲜卑本名的汉文音译,“佛狸”很可能对应的是突厥语“狼”(参见2006年第4期《民族研究》《北魏太武帝的鲜卑本名》).因此,“通假说”不成立.既然是音译词,就不存在通假的问题,“狴狸”不知所本.“取名见义”的“义”的依据也只能古突厥语“狼”,而不是什么“野狐”或者“狴狸”.
再说语音.古今汉语语音变化极大,古入声字现在都已经没有了,我们很难知道“佛”的古音到底该怎么读.再说,即使是弄清楚了,你是从汉音呢,是从唐音呢,还是从宋元音呢?佛教传入中国时,相当于普通话f声母的轻唇音族还没有产生,可我们现在还是读“fó教”,而不读“bì教”.张中行先生也说“一般说,追旧音不只不可能,而且没有必要,甚至不合算,因为我们是一贯用现代音寄托情意,如果换用生疏的音(假定办得到),那就会使感受的真切度和深度都受到影响”(《文言和白话》).因此,“从古注说”“从古音说”也是不成立的.
怎样处理文言读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应该说最好是按普通话来读.可是文言中的某种用法,照习惯要异读的,如通假异读、破音异读、古音异读等.其实,以上各说涉及的就是异读问题,“通假说”的主张是通假异读,其他三说的主张是古音异读.严格地说,通假异读只是对通假本字的读法而已,是属于另一个词语,并不是什么另读;而坚持按“名从主人”的原则读拓跋焘取名时的读音,说准确些也只能叫做“古音异读说”.
先说说成语“叶公好龙”的读音吧.先秦的叶邑,本读“shè邑”,“叶公好龙”也一直读“叶(shè)公好龙”.为了方便,《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现在已经作了统读处理,并特以“叶公好龙”为例.这就是处理文言读音的“减轻负担原则”.古音要不要异读,即可根据这一原则处理,不仅《审音表》如此,一些辞书也是如此.因此,“凡是照字面读而不影响意义的表达和理解的,就放弃另读”(张中行语),不要异读为好,如“仆射(yè)”“无射(yì)”之类就完全可以放弃异读.破音异读只是表示词性的改变,完全可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兼类词,更可以放弃异读.
放弃异读,必定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