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中“佛”怎么念?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3/29 15:04:47
辛弃疾“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中“佛”怎么念?

辛弃疾“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中“佛”怎么念?
辛弃疾“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中“佛”怎么念?

辛弃疾“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中“佛”怎么念?
读“fu”二声.这个“佛狸”其实是“狴狸”,是狐狸中的一种,平日我们叫野狐是也,为什么会成了“佛”?原因有二:
一是古代“佛”不读“fo”而读“fu”,“狐狸”一般叫成“胡狸”,“胡”在古代不读成“hu”而读成"fu",故“佛狸”即为“胡狸”亦即“狐狸”.
二是古代云游和尚很多夜间借宿于荒芜的
祠堂
庙宇中,而这些地方经常有狐狸出没(比如《
聊斋志异
》里的狐仙故事),故二者经常同居一祠.因此有人叫一些四处漂泊居无定所的
佛教徒
和他们所宣扬的支离破碎的教义称作“ 野狐禅 ”.那么在这里叫做“佛狸”事实上隐含了一种祠宇萋芜荒凉之感.
不能读bi四声,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不是通假字.只有在《诗经·周颂·敬之》的“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中时“佛”才通“弼”读bi四声,意为辅助.
佛狸祠
在长江北岸今江苏六合县东南的瓜步山上.永嘉二十七年,元魏太武帝
拓跋焘
南侵时,曾在瓜步山上
建行
宫,后来成为一座庙宇.拓跋焘小字佛狸,当时流传有“虏马饮江水,佛狸明年死”的童谣,所以民间把它叫做佛狸祠.这所庙宇,南宋时犹存.词中提到佛狸祠,似乎和元魏南侵有关,所以引起了理解上的种种歧异.其实这里的“神鸦社鼓”,也就是东坡《
浣溪沙
》词里所描绘的“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的情景,是一幅迎神赛会的生活场景.在古代,迎神赛会,是普遍流行的民间风俗,和农村生产劳动是紧密联系着的.在终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农民祈晴祈雨,以及种种生活愿望的祈祷,都离不开神.利用
社日
的迎神赛会,歌舞作乐,一方面酬神娱神,一方面大家欢聚一番.在农民看来,只要是神,就会管生产和生活中的事,就会给他们以福佑.有庙宇的地方,就会有“神鸦社鼓”的祭祀活动.至于这一座庙宇供奉的是什么神,对农民说来,是无关宏旨的.佛狸祠下迎神赛会的人们也是一样,他们只把佛狸当作一位神祗来奉祀,而决不会审查这神的来历,更不会把一千多年前的元魏
入侵者
和当前金人的入侵联系起来.因而,“神鸦社鼓”所揭示的客观意义,只不过是农村生活的一种环境气氛而已,没有必要再多加研究.然而
辛弃疾
在词里摄取佛狸祠这一
特写镜头
,则是有其深刻寓意;它和上文的“烽火扬州”有着内在的联系,都是从“可堪回首”这句话里生发出来的.四十三年前,
完颜亮
发动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
稼轩
曾不止一次地以佛狸影射完颜亮.例如在《
水调歌头
》词中说:“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词中的佛狸,就是指完颜亮,正好作为此词的解释.佛狸祠在这里是象征南侵者所留下的痕迹.四十三年过去了,当年扬州一带烽火漫天,瓜步山也留下了南侵者的足迹,这一切记忆犹新,而今佛狸祠下却是神鸦社鼓,一片安宁祥和景象,全无战斗气氛.辛弃疾感到不堪回首的是,隆兴和议以来,朝廷苟且偷安,放弃了多少北伐抗金的好时机,使得自己南归四十多年,而恢复中原的壮志无从实现.在这里,深沉的时代悲哀和个人身世的感慨交织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