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星是由气体物质还是固体物质构成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00:34:05
木星是由气体物质还是固体物质构成的?

木星是由气体物质还是固体物质构成的?
木星是由气体物质还是固体物质构成的?

木星是由气体物质还是固体物质构成的?
表面主要是由氢和的氦组成,内部会有固体.木星很大,内部压力也因此会很大,就算是气体在内部也会以固态或液态存在!

木星由90%的氢和10%的氦(原子数之比, 75/25%的质量比)及微量的甲烷、水、氨水和“石头”组成。这与形成整个太阳系的原始的太阳系星云的组成十分相似。土星有一个类似的组成,但天王星与海王星的组成中,氢和氦的量就少一些了。
木星可能有一个石质的内核,相当于10-15个地球的质量。
内核上则是大部分的行星物质集结地,以液态氢的形式存在。这些木星上最普通的形式基础可能只在40亿...

全部展开

木星由90%的氢和10%的氦(原子数之比, 75/25%的质量比)及微量的甲烷、水、氨水和“石头”组成。这与形成整个太阳系的原始的太阳系星云的组成十分相似。土星有一个类似的组成,但天王星与海王星的组成中,氢和氦的量就少一些了。
木星可能有一个石质的内核,相当于10-15个地球的质量。
内核上则是大部分的行星物质集结地,以液态氢的形式存在。这些木星上最普通的形式基础可能只在40亿巴压强下才存在,木星内部就是这种环境(土星也是)。液态金属氢由离子化的质子与电子组成(类似于太阳的内部,不过温度低多了)。在木星内部的温度压强下,氢气是液态的,而非气态,这使它成为了木星磁场的电子指挥者与根源。同样在这一层也可能含有一些氦和微量的冰。
最外层主要由普通的氢气与氦气分子组成,它们在内部是液体,而在较外部则气体化了,我们所能看到的就是这深邃的一层的较高处。水、二氧化碳、甲烷及其他一些简单气体分子在此处也有一点儿。

收起

表面是气体云。

太阳系以内的行星
太阳系内的行星可以这样划分:类地行星(又称“岩质行星”)——即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表面是岩石固体;类木行星(又称“气体行星”或“气体巨行星”)——即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主要由氢和氦等气体构成。此外还有冥王星。因冥王星的构成可能更加近似部分称为柯伊伯带天体的小行星,故此被独立归类。其实,冥王星是由石块和冰组成的行星。
其它恒星系的行星
太阳...

全部展开

太阳系以内的行星
太阳系内的行星可以这样划分:类地行星(又称“岩质行星”)——即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表面是岩石固体;类木行星(又称“气体行星”或“气体巨行星”)——即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主要由氢和氦等气体构成。此外还有冥王星。因冥王星的构成可能更加近似部分称为柯伊伯带天体的小行星,故此被独立归类。其实,冥王星是由石块和冰组成的行星。
其它恒星系的行星
太阳系外行星 (Extrasolar planet) 是环绕其他恒星公转的行星,长久以来,人们认为其他恒星和太阳一样,均有行星环绕其恒星公转,但一直未能证实。直至1995年,飞马座51被证实以来,至今已有百多个太阳系外行星被发现。这些发现增加了对外星人存在与否的问题提出了支持的观点。
现时在其他恒星发现的行星大多是类似木星的气体行星,有的质量甚至比木星还要大。质量较小的行星有脉冲星 PSR 1257+12 的三颗与类地行星相若的天体,以及位于天坛座μ星的一颗有14个地球质量的行星。
也有一种行星,没有围绕特定的恒星公转,它们像是宇宙的流浪客,称为星际行星(Interstellar planet)。现时人们并没有发现任何此类行星,只能靠使用电脑模拟来推测。
现时人类的科技仅能侦测质量较大、公转周期较短的行星。但随著科技的进步,更强的望远镜得以建造,在未来可望能发现更多质量较小及公转周期较长的行星。
外行星是指以下的天体:
在太阳系小行星带以外的大型行星,包括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及冥王星。
恒星
恒星是指宇宙中靠核聚变产生的能量而自身能发热发光的星体。过去天文学家以为恒星的位置是永恒不变的,以此为名。但事实上。恒星也会按照一定的轨迹,围绕著其所属的星系的中心而旋转。恒星是宇宙中最基本的成员。
除了太阳外,最接近地球的恒星是半人马座比邻星(Proxima Centauri).它有40万亿(4后加12个零所表示的数字)公里远.它放出的光须4.2年才能到达地球.
天文学家推断在已知的宇宙当中大概有7 x 1022颗星星.这是7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很多恒星的岁数在10亿年和100亿年之间.有些甚至接近137亿岁,宇宙被推断的大概岁数.它们的大小由细小的中子星(比一个城市还要小)到像北极星一样的超红巨星(supergiant,比太阳的直径大1000倍,大约是16亿公里)。
恒星并不是平均分布在宇宙之中,多数的恒星会受彼此的引力影响,形成聚星(multiple stars)系统,如双星(binary stars)、三合星(triple stars)、甚至形成星团(clusters),及星系(galaxies)等由数以亿计的恒星组成的恒星集团。
恒星的诞生
天文学家相信恒星是由分子云(molecular cloud)内诞生,当分子云受到外来干扰,例如附近有星系诞生或超新星爆炸所做成的冲击,令分子云某些区域被压缩,形成密度较高的区域,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这些密度较高的区域开始收缩。
随著这些区域慢慢收缩,最终会形成一个球体,这个球体称为原恒星(Protostar),其外围会被由尘埃和气体所形成的吸积盘所包围。
原恒星并不是恒星,因为其核心温度并不足以产生核聚变。假苦原恒星的质量足够大,其核心温度会慢慢增高,最后引发核聚变产生能量,发出的热力会将外围的气体驱散,这时一颗新的恒星便诞生了,并进入主序星(Main-Sequence)的阶段。
恒星的演化
从主序星阶开始,恒星核心的温度与压力足够产生氢融合,不断将氢原子合成氦原子,产生能量。核聚变所产生的辐射压力抵销了重力,这时恒星进入了稳定状态,恒星的一生有90%的时间在这个状态下度过。
恒星的质量越大,燃料的消耗越快,故此恒星的寿命就越短。
质量小的恒星的演化: (1)红矮星, (2)白矮星, (3)黑矮星
质量小的恒星(小於0.4倍太阳质量)
质量非常小的恒星(称之为红矮星,red dwarf),如半人马座比邻星(Proxima Centauri),它们的燃料会消耗得很慢,寿命可维持二三千亿年。当它们到达生命的尽头,它们会慢慢收缩使温度上升,成为白矮星(white dwarf),再持续冷却及变暗而成为黑矮星(black dwarf)。
恒星的分类
根据维恩位移定律 Wien's Displacement law,恒星的颜色与光度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天文学家可以由恒星的光谱 light spectrum 得知恒星的性质。
故此,天文学家自19世纪便开始根据恒星光谱的吸收线 absorbion line,以光谱类型 spectral type 将恒星分类。天体物理学就是从这里出来的。
现时最流行之恒星分类方法为 Morgan-Keenan spectral classification (M-K system),由温度最高的 O 型开始,顺序以 B, A, F, G, K, M,将各恒星分类,而每一类型会再细分为0-9,如太阳的光谱类型为G2。
光谱类型 表面温度 颜色
O 30,000 - 60,000 K 蓝色
B 10,000 - 30,000 K 蓝白色
A 7,500 - 10,000 K 白色
F 6,000 - 7,500 K 黄白色
G 5,000 - 6,000 K 黄色 (太阳属於此类型)
K 3,500 - 5,000 K 橙黄色
M 2,000 - 3,500 K 红色
天文学界有句著名的英语口诀可帮助记忆这些谱型次序: "Oh! Be A Fine Girl, Kiss Me!(Right Now Smart)(另一版本是改 "girl" 为 "guy")。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