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题的设计要体现教学目标和要求,宜从哪些知识点入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5 09:22:41
现代文阅读题的设计要体现教学目标和要求,宜从哪些知识点入手?

现代文阅读题的设计要体现教学目标和要求,宜从哪些知识点入手?
现代文阅读题的设计要体现教学目标和要求,宜从哪些知识点入手?

现代文阅读题的设计要体现教学目标和要求,宜从哪些知识点入手?
现代文阅读题题型设计漫议
如何科学检测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一直是困扰中学语文教学的问题.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现代文阅读题题型不断翻新,形式层出不穷.中考、高考所选语段由以考课内语段为主转向以考课外语段为主,一些地区甚至全考课外.题型也从过去的以客观选择题为主(即所谓标准化命题)到今天的以主观性试题为主(其中还有不少开放性试题).然而,对于这一变化,语文界是众说纷纭,其结果是喜忧参半!但无论如何,其题型变化和测试的内容都是严格执行《语文教学大纲》或《语文课程标准》(试验)之规定,都能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在此,笔者就自己的命题经历,谈几点粗浅的看法,见教于方家.
首先,作为全面检测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阅读题,我们要认识到它在中学语文学科能力检测中的重要地位.
过去,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在语文百分制的测试卷中,现代文阅读题一般占25分左右.如今,其分值有增无减.在150分的测试卷中,现代文阅读题一般都占48分左右.近年来,一些语文专业报刊上还不时有人呼吁,语文考试只考“阅读与写作”两大块.二00五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就只设计“阅读与写作”这两大块.看来,阅读题大有想占语文测试的“半壁江山”之势.二OOO年颂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指出“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①这一要求在语文测试中应如何体现呢?本人认为,只能靠语文阅读题来完成.同样,《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中也有类似的论述,“对学生的评估,要有利于促进不同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②这三个“有利于”也只有通过阅读题来实现.在二OO二年新颁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1—9年级各阶段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评估做了更为详细的规定.其中在“四、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的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在7—9年级,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③新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同样指出,“阅读与鉴赏的评价、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评价,是阅读与鉴赏评价的重点.要重视评价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特别是对艺术形象的感悟和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凡此种种,都不能不让人去重视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能力测试做深入的探究.
其次,语文阅读题题型的设计并非无章可循,而是有据可依的.它的唯一依据就是《大纲》和《课标》.同时它应遵循语文命题的一些通则,注意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④基于这一特点,在阅读题题型设计上就要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并赋予其人文气息.在知识涉及面上要紧扣有关《大纲》和《课标》的要求,要以《大纲》和《课标》为规范.同时还要兼顾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不随意提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大纲》和《课标》中规定不考的内容不应列入考试范围.如对初中学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中就明确规定“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 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⑤二OOO年颁布的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同时规定“要以主观性试题为主,鼓励学生有创见”.⑥既然如此,这就要求我们在题型设计上要标新立异、雅俗共赏.遵从常规的同时又不盲从.阅读的内容和设计的题型要紧紧跟着时代的步伐,要适合青少年学生的特点,避免迂腐、俗套.在设计题目时,要注意避免考试内容的重复或交叉,也要顾及题目之间的有机联系,还要兼顾不同程度的学生.“不出怪题、偏题和繁琐机械的题目,不用名词术语考学生”.⑦在试题中,注意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
综上所述,本人对初、高中各类考试中考试内容所涉及到的较为常见的阅读题题型大致归类,分列如下:
1、文学常识题:作者姓名、字、号、朝代、本文选自哪里、文体、代表作、作者称号、作品特点、语言风格等.
2、字、词、句等语基题:注音、按拼音写汉字、查字典、文字书写、释词、造句、仿句、摘录、默写、选词填空、理解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结合语境推判语义、口语交际、变换句式、修辞知识、分析字词结构、复句知识、句子成分等.
3、篇章结构题:结构层次的划分、中心及层次大意、结构特点、人物评价、艺术特色、过渡语段的作用及其它内容的理解等.
4、其它客观性、主观性和开放性试题.
示例一:①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②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③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④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⑤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⑥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的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⑦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这段文字选自课文 ,原文选自散文集 .作者 ,原名 ,字 ,我国现代伟大的 家、 家、 家.
2、概括本段文字的大意.
3、本段文字描写自然景物的空间顺序是: .
4、这段文字主要运用的修辞方法有: .
5、“我”把百草园看成“乐园”的原因是什么?
6、作者写本段是为了与后文三味书屋的生活形成 .从而达到_ 的目的.
7、推断下边词语在原文中的意思.
A、缠络: B、攒:
8、“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起什么作用?模仿这一句式造一个句子.
9、用“‖”在原语段上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次大意.
10、上文或状物、或拟声、或综合、或品味,栩栩如生,其作用是什么?
11、给加点字注音:蝥( ) 脊( )
12、上文第一句话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景物的?
13、从文段中选出描写颜色、声音、形状、味道的词语.
A颜色: B声音: C形状: D味道:
14、本语段中最能揭示语段中心内容的一句话是:
15、这段文字描写了百草园哪些季节的自然景色?
简析:从“示例一”可以看出,如果是针对初中学生,“4”小题还是有背于新颁《课程标准》的.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还有规定:“文体常识不列入考试范围”.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已没有此规定.下面,我就近几年所见的初、高中阅读语段中的典型题型略举几例,与大家共享.
示例二:荷包蛋⑧(湖北黄冈市2001年中考试题)
一天早晨,父亲做了两碗荷包蛋.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端上桌,父亲问儿子:“吃哪一碗?”
“有蛋的那碗!”儿子指着卧蛋的那碗.“让爸吃那碗有蛋的吧!”父亲说,“孔融7岁能让梨,你10岁啦,该让蛋吧!”
“孔融是孔融,我是我——不让!”儿子态度坚决.
“真不让?”“真不让!”儿子一口就把蛋给咬了一半.
“别后悔?”“不后悔!”儿子又一口,把蛋吞了下去.待儿子吃完,父亲开始吃.当然,父亲碗里藏了两个荷包蛋,儿子看得分明.
“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
儿子显出一脸的无奈.
第二次,那是个星期天的上午,父亲又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端上桌,问儿子:“吃哪碗?”
“孔融让梨,我让蛋!”儿子笑着端起了无蛋的那碗.
“不后悔?”“不后悔!”儿子说得坚决.
儿子吃到底,也不见一个蛋.父亲的碗里,上卧一个,下藏一个,儿子看得分明.
“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
第三次,父亲又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还是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
父亲问儿子:“吃哪碗?”
“孔融让梨,儿子让面——爸爸您是大人,您先吃!”儿子手一挥做“绅士”状.
“那就不客气啦!”父亲端过上边卧蛋的那碗,儿子发现了自己碗里面也藏卧着的荷包蛋.
“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
1、请概括出小说三个情节的共同点,然后填空.
做面 总结
2、父亲说“孔融7岁能让梨,你10岁啦,该让蛋吧”的意图是什么?
3、试简要分析儿子三次借用“孔融让梨”典故的意图.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4、父亲三次总结性的语言之间有着递进关系,文中能显示这种递进关系的词语依次是 、 、 ,这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 之情.
5、文中最能揭示主旨的句子是 .
6、作者多次引用“孔融让梨”典故的作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告诉人们如何生活,教育人们怎样做人.
B、使故事情节富有变化,教育人们怎样做人.
C、揭示人生真理,教育儿子成才.
D、丰富小说的主题,增添小说的情趣.
7、请就文中父亲教育儿子的方法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三:枯枝与鲜花⑨雷抒雁
那是一棵什么树呢?在这深秋,黄叶已纷纷坠落的时候,它却是繁花满枝,显出一种青春和欢乐来.这是什么样的一棵充满了奇迹的树呢?
清晨,走进园子,远远的,就看见一树鲜花,红的花,紫的花,在晨风中轻轻摇曳着.
当我一步步走近那树时,才看清了,那不过是一株秋叶落尽的枯枝,缠绕着刚刚绽开的牵牛花.枯树,把它的身躯借给了柔弱的牵牛花的长藤,而牵牛花,也便把鲜艳的花簪上了枯树的头顶.于是它们便复活了,和谐地美丽的生活在一起,使你猛然间感到它们原本就是浑然一起的.
枯树哟,你不厌弃新生者的柔弱,以你的坚硬支持了它,所以你也得到了美.
柔藤哟,你不厌弃那长者的衰老,以你的活力装点着它,所以你的美得到了发挥.
我看过一些枯枝傲然地挺立着,身上落满了肮脏的鸟粪,脚下卷过萧条的风.我也看过一些牵牛花,找不到支撑,委弃在地上,被弃草吞没.
望着这一棵树,我微笑着.
1、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描写了“一棵充满了奇迹的树”.
(1)作者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不超过8个字)
(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称这是奇迹?(不超过10个字)
2、第三自然段中枯树和牵牛花共同的特点是什么?描写这样的特点有什么作用?
(1)特点是□□□□□□□□(不超过8个字)
(2)作用是□□□□□□□□□□ (不超过10个字)
3、作者结尾说“望着这一棵树,我微笑着”.作者为什么微笑?作者从这棵树的生命现象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1)“微笑”的原因是(不超过40个字)
(2)作者感悟到(不超过40个字)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三项是( )
A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作者以枯树的傲对寒秋象征顽强不屈的生命意志,以牵牛花的迎风绽放象征永不自弃的生存精神.
B枯树与鲜花,既是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也是作者主观情志的外化,花与树“浑然一起”的生命现象,寄寓了作者对人生的积极思考和美好企盼.
C文章用时空交错、经纬交织的方法描写枯树和鲜花的形象,既有空间的扩延:由远而近,逐步推出画面;又有时间的展开:生命复活前后不同景象的描写.
D文章开头,一个设问,一个远距离状景,不但作者的惊喜之态跃然纸上,而且造成悬念,提人兴致;继而又加设问,进一步强化了读者的期待感.
E老瘦僵直的枯枝,柔嫩纤弱的鲜花,奇妙地结合成一支青春奏鸣曲,同生命复活前枯树的衰颓、牵牛花的委顿形成了强烈反差,展示了意味深长的生命现象,给人有益的启迪.
F文章开头落笔奇险;接着平平叙来为高潮蓄势;至“枯树哟”、“柔藤哟”改变人称,直接对话,当面礼赞,呈奇峰突起之势;最后感叹人生,抒发情怀,文势趋于平谈.全文一波三折,有优美和谐的韵律和节奏.
示例四:洁白的木槿花(2004年浙江杭州中考卷)
一到夏天,院子里的木槿花就开花.母亲一见洁白的木槿花,就会眼含泪水,嘴唇哆嗦着说:“我那时好糊涂,好糊涂啊.”这里面有个故事.
我五岁那年,右腿忽然青肿了一块,痛得我成天哭喊.母亲见我熬不过,就背着我去廖医生家.廖医生是个老中医,退休后在家里开了个小诊所.他医术好,心也善.
廖医生看了我的腿,责怪我母亲:“再晚来两天,右腿就废了. 这是骨髓炎,严重了,就是截肢!”母亲不敢出声,眼眶红了.其实不能怪母亲,父亲去世后,母亲终日为一日三餐发愁,哪有闲钱给我治腿?母亲担心地问能否治好,得到廖医生的肯定回答后,脸色睛朗了许多,可片刻后,又一脸的阴云.
廖医生给我敷了草药,又交给我母亲两贴中药,说两天后再来换药.母亲颤声问要付多少钱,廖医生说五块钱,母亲的脸红了,局促不安地说:“我,我只有两块多钱,能不能下回补上?”廖医生爽快地说:“行,不急,啥时有钱啥时给.”
母亲借不到钱,但我的腿不能不治.母亲只好揣着八个鸡蛋去廖医生家.那时鸡蛋很便宜,几分钱一个.廖医生不肯收,母亲鼻子一酸,眼泪就掉了下来.廖医生的眼睛也湿了,安慰母亲:“好,我收下.钱的事,不要说起.”看了几次腿,母亲已欠廖医生二十八块钱了,这在当时不是一个小数目.
再去廖医生家,母亲带上了家里惟一的母鸡.廖医生死活不肯收,母亲哽咽着再三哀求.廖医生拗不过,说:“好,就算我买你的,十块钱,好吗?”说着,硬塞给母亲十块钱.那时一只鸡最多卖四五块钱.母亲说啥也不肯接钱.回到家里,母亲发现中药纸包里有十块钱,当晚就去了廖医生家,把钱从门缝里塞进去了.
两天后,又该去换药,可母亲不敢去,只是默默地流泪.不料廖医生找上门来了.谈话间,廖医生惊喜地发现了院子里的木槿花,说:“木槿花是上好的中药,一两值两块钱呢!摘了卖给我,好吗?母亲惊喜万分,连忙摘木槿花.廖医生拿秤一称,竟有一斤.他说:“这下好了,你再也不欠我钱了.”此后,去廖医生家治腿,母亲就带点木槿花去.母亲不用欠廖医生钱,廖医生反而每次付给母亲一点钱.不久,我的腿治好了.
第二年,廖医生竟去世了.母亲十分伤心,去廖医生家吊唁.母亲从他家属口里知道了一个天大的秘密:木槿花是不能做中药的.母亲哇的一声嚎哭起来:“我的恩人呀……”
几年后,母亲也去世了.临终拉着我的手说:“儿啊,我死后,在我的坟墓周围栽一圈木槿.”如今,每到夏天,母亲坟墓周围就开满木槿花——圣洁无比的木槿花.
1、第1段中说,母亲一见木槿花,就会含着泪嘴唇哆嗦着责备自己:“我那时好糊涂,好糊涂啊.”母亲为什么要反复责备自己“好糊涂”?根据文意,作简要回答.
2、以下是有关母亲的描写,根据文意,分别指出其表达作用.
①脸色晴朗了许多,可片刻后,又一脸的阴云.
②可母亲不敢去,只是默默地流泪.
3、文章结尾说,母亲坟墓周围开满了“圣洁无比的木槿花”.这“圣洁无比的木槿花”有什么象征意义?请作简要回答.
4、母亲和廖医生是文中的主要人物,请你就其中的一个人物作出评析.注意从文中选择典型材料,进行分析和归纳,不超过80个字.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都加大了对中考、高考阅读题型的研究,各种好例好题层出不穷,在此我不多加赘述.总而言之,阅读能力的测试事关无数学生,事关语文教学.我们命题者和广大语文教师一定要权衡得失,兴利除弊.紧扣《大纲》与《课标》,心系教材,心系学生.力求科学、规范、全面、准确.让我们的阅读题能对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作出更客观、全面、真实的评估.
注释:
1、《语文教学之友》2000.5 18页
2、《语文教学之友》2000.5 20页
3、《语文教学之友》2002.6 21页
4、《语文教学之友》2002.6 14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5、《语文教学之友》2002.6 21页
6、《语文教学之友》2000.5 18、20页
7、《语文教学之友》2000.5 20页《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
8、材料摘自《语文教学通讯》(2001.17A)42页
9、材料引自《2002全国各省市模拟试题汇编》(语文. 延边大学出版社)“天津市高三模拟考试试题”.
示例一参考答案: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朝花夕拾》 鲁迅 周树人 豫才 文学 思想 革命
2、写百草园的自然景色和“我”青年时在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3、按“低—高—低”顺序.
4、比喻 拟人 排比
5百草园内有丰富多彩的自然风物,有美的神奇的故事传说,可以尽情游玩,给人带来无限趣味.
6、对比 深刻批判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制度
7、A相互缠绕交织在一起 B凑在一块儿
8、强调百草园乐趣丰富,“单是”一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9、分两层 第一层是第①句. ①总写百草园的自然风物;②详写泥墙跟一带的趣味风物.
10、说明百草园的景物在儿童眼里是新奇的有无限趣味,确是儿童的乐园.
11、máo jǐ
12、先写静态景物,后写动态景物.
13、A 碧绿 紫红 B 长吟 弹琴 歌唱
C 光滑 高大 臃肿 D 又酸又甜
14、第②句
15、春、夏、秋季
示例二参考答案:
1、询问 吃面 (意思近即可)
2、借用典故教育儿子要有谦让精神,不要贪图便宜.(如有其他合乎文意的答案也可)
3、①强词夺理,为自己占便宜找借口;②巧言善辨,还想占便宜;③故作姿态,试探父亲,还怕上当.
4、告诫 教训 意味深长 关爱(意思近即可)
5、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
6、D
7、无论赞成与否,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示例三参考答案:
1.(1).树在深秋繁花满枝.
(2).柔藤用花装点枯枝.
2.(1).善于利用他人特长.
(2).揭示枯树、鲜花的品格.
3.(1).作者被枯树和鲜花的精神所感动,为它们奇妙的结合而微笑.
(2).人生就应该像这枯树和鲜花,善待他人,也善待自己,让生命更加灿烂辉煌.(言之有理即可)
4. B E F
示例四参考答案:
1、痛悔自己竟不明白廖医生的良苦用心,不知道廖医生谎称木槿花可作中药,并收购木槿花,目的是使自己能心安理得地接受帮助,坚持为儿子治好病.2、①得知儿子的腿能治好,心里感到宽慰;但又为贫穷无钱治病而犯愁.②因无力支付医药费而失却了继续医治的勇气,为无力治好儿子的腿而伤感.3、象征人世间纯洁善良、扶贫济困的美好情感.4、母亲:贫困而自尊.缺钱为儿子治病,定要以鸡蛋、母鸡相赠表心意;当晚就把廖医生的钱送回去.廖医生:心地善良,尊重弱者,不计较医药费,还用巧妙的方式接济他人,维护他人的自尊.


(摘自 福建省浦城县第三中学 兰章元 《现代文阅读题题型设计漫议》

你需要找一些你学习教材语文卷子(不同出版社的)进行比对,找出它们共同涉及的问题和考点,这样才能适应你们地区的实际。当然,像让你读文中一段话说说其意思,给你一段说说运用了怎样的手法等常见问题还是通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