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游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5:06:58
《乐游原》

《乐游原》
《乐游原》

《乐游原》
原文
  乐游原
  李商隐
  向 晚 意 不 适,
  驱 车 登 古 原.
  夕 阳 无 限 好,
  只 是 近 黄 昏.
  注释
  1. 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上它可望长安城. 乐游原在秦代属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于西汉初年.《汉书·宣帝纪》载,“神爵三年,起乐游苑”.也就是说,乐游原本名“乐游苑”,汉宣帝第一个皇后许氏产后死去葬于此,因“苑”与“原”谐音,乐游苑即被传为“乐游原”.对此《关中记》有记载:“宣帝许后葬长安县乐游里,立庙于曲江池北,曰乐游庙,因苑(《长安志》误作葬字)为名.”
  据葛洪《西京杂记》载,“乐游原自生玫瑰树,树下多苜蓿”,又“风在其间,长肃萧然,日照其花,有光彩”,故名苜蓿为“怀风”,时人也谓之“光风”或称“连枝草”.可见,玫瑰和苜蓿都是乐游原上有特色的花卉和植物.直至中晚唐之交,乐游原仍然是京城人游玩的好去处.同时因为地理位置高便于览胜,文人墨客也经常来此做诗抒怀.唐代诗人们在乐游原留下了近百首珠玑绝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李商隐便是其中之一.
  李商隐二十五岁时由令狐楚的儿子令狐陶推举得中进士,不久令狐楚死,他得到王茂之的器重,王将女儿嫁给了他.因为王茂之是李党的重要人物,李商隐从此陷入牛李党争不能自拔,在官场之中异常失意,著名诗篇《乐游原》正是他心境郁闷的真实写照.
  2. 不适:不悦, 不快.
  这首诗是作者赞美黄昏前的原野风光和表现自己的感受.诗人李商隐透过当时唐帝国的暂繁荣,预见到社会的严重危机.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两句诗也表示:人到晚年,过往的良辰美景早已远去,不禁叹息光阴易逝,青春不再.这是迟暮者对美好人生的眷念,也是作者有感于生命的伟大与不可超越,而借此抒发一下内心的无奈感受.
  这是一首久享盛名的佳作.
  思想感情
  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是国运将尽的晚唐,尽管他有抱负,但是无法施展,很不得志.这首诗就反映了他的伤感情绪.
  古诗赏析
  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是说:傍晚时分我心情悒郁,驾着车登上古老的郊原.“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古原”就是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较高,是唐代的游览胜地.这两句,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说:夕阳下的景色无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黄昏.“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然而“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这两句近于格言式的慨叹涵义是十分深的,它不仅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自己,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其中也富有爱惜光阴的积极意义.
  乐游原简介
  乐游原,是位于西安市南郊大雁塔东北部、曲江池北面的黄土台塬.塬面长约4公里,宽200-350米,高出两侧平地10-20米,最高处海拔467米.
  乐游原实际上是由于河流侵蚀而残留在渭河三级阶地上的梁状高地.乐游原的南面有大雁塔、曲江池,上有青龙寺遗址,遗址内还建有空海纪念碑、纪念堂,种植着多株名贵樱花,是人们春游踏青的好去处.
  乐游原得名于汉代.早在2000多年以前的秦汉时代,曲江池一带就以风景秀丽而负有盛名.汉宣帝时,这里被称为乐游苑.一次,汉宣帝偕许皇后出游至此,迷恋于绚丽的风光,以至于“乐不思归”.后来在此处建有乐游庙,乐游原就以庙得名.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玉溪诗人,另有一首七言绝句,写道是:“万树鸣蝉隔断虹,乐游原上有西风,羲和自趁虞泉〔渊〕宿,不放斜阳更向东!”那也是登上古原,触景萦怀,抒写情志之作.看来,乐游原是他素所深喜、不时来赏之地.这一天的傍晚,不知由于何故,玉溪意绪不佳,难以排遣,他就又决意游观消散,命驾驱车,前往乐游原而去.
  乐游原之名,我们并不陌生,原因之一是有一篇千古绝唱《忆秦娥》深深印在我们的“诗的摄相”宝库中,那就是:“……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玉溪恰恰也说是“乐游原上有西风”.何其若笙磬之同音也!那乐游原,创建于汉宣帝时,本是一处庙苑,—应称“乐游苑”才是,只因地势轩敞,人们遂以“原”呼之了.此苑地处长安的东南方,一登古原,全城在览.
  自古诗人词客,善感多思,而每当登高望远,送目临风,更易引动无穷的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所怅万千,殆难名状.陈子昂一经登上幽州古台,便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叹,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如若罗列,那真是如同陆士衡所说“若中原之有菽”了吧.至于玉溪,又何莫不然.可是,这次他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知此前提,则可知“夕阳”两句乃是他出游而得到的满足,至少是一种慰藉—这就和历来的纵目感怀之作是有所不同的了.所以他接着说的是:你看,这无边无际、灿烂辉煌、把大地照耀得如同黄金世界的斜阳,才是真的伟大的美,而这种美,是以将近黄昏这一时刻尤为令人惊叹和陶醉!
  我想不出哪一首诗也有此境界.或者,东坡的“闲庭曲槛皆拘窘,一看郊原浩荡春!”庶乎有神似之处吧?
  可惜,玉溪此诗却久被前人误解,他们把“只是”解成了后世的“只不过”、“但是”之义,以为玉溪是感伤哀叹,好景无多,是一种“没落消极的心境的反映”,云云.殊不知,古代“只是”,原无此义,它本来写作“祗是”,意即“止是”、“仅是”,因而乃有“就是”、“正是”之意了.别家之例,且置不举,单是玉溪自己,就有好例,他在《锦瑟》篇中写道:“此情可待(义即何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其意正谓:就是(正是)在那当时之下,已然是怅惘难名了.有将这个“只是当时”解为“即使是在当时”的,此乃成为假设语词了,而“只是”是从无此义的,恐难相混.
  细味“万树鸣蝉隔断虹”,既有断虹见于碧树鸣蝉之外,则当是雨霁新晴的景色.玉溪固曾有言曰:“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大约此二语乃玉溪一生心境之写照,故屡于登高怀远之际,情见乎词.那另一次在乐游原上感而赋诗,指羲和日御而表达了感逝波,惜景光,绿鬓不居,朱颜难再之情—这正是诗人的一腔热爱生活、执着人间、坚持理想而心光不灭的一种深情苦志.若将这种情怀意绪,只简单地理解为是他一味嗟老伤穷、残光末路的作品,未知其果能获玉溪之诗心句意乎.毫厘易失,而赏析难公,事所常有,焉敢固必.愿共探讨,以期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