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新闻评述 急求`!要求是 查找与生物有关的新闻三篇 每片最简单的评述 不少于200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2 07:42:47
生物新闻评述 急求`!要求是 查找与生物有关的新闻三篇 每片最简单的评述 不少于200字

生物新闻评述 急求`!要求是 查找与生物有关的新闻三篇 每片最简单的评述 不少于200字
生物新闻评述 急求`!
要求是 查找与生物有关的新闻三篇 每片最简单的评述 不少于200字

生物新闻评述 急求`!要求是 查找与生物有关的新闻三篇 每片最简单的评述 不少于200字
1、解开“为什么雄性产生精子,而雌性产生卵子”之谜
“为什么雄性产生精子,而雌性产生卵子”这个生物学原初性问题就好像是数学里的哥德巴赫猜想一样耐人寻味,一直以来这个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解释,在2006年春天,著名学术杂志——Science杂志(3月31日)和PNAS杂志(2月21日)分别刊登了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突破:科学家们发现视黄酸(Retinoic acid)可以引起减数分裂,而减数分裂开始的时间会决定一个发育中的生殖细胞是朝雄性还是雌性的方向发展,这说明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又前进了一步,而且对于这个极其重要的过程的解析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意义,而且也可以为一些实践应用提供基础,比如帮助治疗不育不孕症,以及癌症研究,还可以用于病虫害防治方面.
2、首次发现动物癌症可以传染
英国伦敦大学科学家在2006年8月11日的《细胞》杂志上报告称,他们研究证实一种恶性肿瘤能在狗之间传播,而此前医学研究一直认为癌症不具备传染性.虽然迄今还未发现人类癌症可在人际间传播,但这次他们收集的大量证据最终证实狗身上的这种疾病在同类间具有传染性,另外还有证据显示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上的有袋目动物中可能也存在一种传染性癌症.科学家表示,这些对人类是个提醒.
3、世界首次RNAi临床试验初获成功
RNAi技术无疑是本年度的一个大热点.2006年6月,美国一项研究显示,导致老年人失明的最常见病因——老年性黄斑变性(AMD),能够通过siRNA分子来对付.这些结果是由评估RNAi(RNA干扰)疗法对人类患者效果的首次临床试验获得.这项临床试验检测了一种叫做Bevasiranib的药物对患有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效果.斯坦福大学的RNAi专家Mark Kay指出,这项试验的成果是RNA疗法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而且他还预言RNAi在不久后就可能用于临床治疗.
4、中国科学家参予的人类3号染色体测序完成
人类基因组计划(HGP)是当代生命科学一项伟大的科学工程,这项于1990年正式启动的宏大项目奠定了21世纪生命科学发展和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化的基础.我国在1993年也启动了相关研究项目,1999年在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开始承担了其中1%的测序任务.2006年4月我国科学家与英国,美国等处的科学家们一起在著名的权威期刊《Nature》杂志上公布了人类3号染色体的DNA测序结果和分析说明,标志着我国在基因组研究方面的重要进步.
5、颠覆已有结论:人类差异性基因从0.1%增加至10%
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工作框架图以及单核苷酸多态(SNP)分析,科学家们认为地球上每个人彼此的DNA序列99.9%都是相同的,仅存在0.1%的差异,然而2006年11月公布的一张全新的人类基因组图谱: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图谱却告诉我们,人类的DNA差异高达10%.CNVs包含了成百上千的基因,疾病位点,功能性因子和segmental duplications,比SNPs有更多的核苷含量(nucleotide content),因此也从另一方面,技术角度说明了这一新图谱的发现对于研究遗传差异的意义.

控制植物钾离子流向的新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动物毒素研究室研究员赖仞领导的团队,通过对牛虻唾液腺分泌物中蛋白质和多肽的结构和药理功能进行系统研究,发现了多种抗血栓、抗血液凝固的多肽和蛋白质,以及免疫调节多肽和抗菌多肽。他们的研究结果很好地阐示了牛虻作为抗血栓药物的分子机制,为有效、标准化、安全地利用牛虻作为中药药物提供了坚实基础和依据。
据悉,牛虻是一种重要的牧业害虫...

全部展开

控制植物钾离子流向的新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动物毒素研究室研究员赖仞领导的团队,通过对牛虻唾液腺分泌物中蛋白质和多肽的结构和药理功能进行系统研究,发现了多种抗血栓、抗血液凝固的多肽和蛋白质,以及免疫调节多肽和抗菌多肽。他们的研究结果很好地阐示了牛虻作为抗血栓药物的分子机制,为有效、标准化、安全地利用牛虻作为中药药物提供了坚实基础和依据。
据悉,牛虻是一种重要的牧业害虫,除了因为吸血造成的直接危害以外,还传播丝虫病等疾病。因此,对牛虻进行生物防治是实施绿色农牧产业的一项迫切需要。同时研究发现,牛虻体内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作为一种重要的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传统中药,尤其是作为抗血栓中药,它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解读牛虻作为抗血栓药物的分子机理,赖仞领导的研究团队采用生物化学、蛋白质组学和药理学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对牛虻唾液腺中的生物活性物质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并从牛虻唾液腺中获得了新型抗血小板集聚因子、新型免疫抑制剂多肽、凝血酶抑制剂、抗凝血的丝氨基酸蛋白酶、纤维蛋白原水解酶、三个家族的抗菌肽、透明质酸酶、血管舒张因子、抗氧化的金属硫蛋白等九大类生物活性物质,为生物防治牛虻提供了大量的作用靶标,为设计安全有效的防治牛虻用药物和疫苗提供了基础。这些活性物质主要作用于宿主的心血管系统和免疫系统,发挥抗血液凝固、抗血栓和抗免疫排斥反应等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该研究揭示了虻虫(牛虻的中药材名)作为重要传统抗血栓中药的分子机制,并发现了多种作用于血液系统和免疫系统、具有潜在药用价值的先导结构分子,从而成功揭示了牛虻从其宿主获得血液的分子药理机制,以及解释了与其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
大脑植入电极能改善记忆力
加拿大科学家研究发现,为治疗肥胖将一根电极植入肥胖者脑部后,无意中改善了该患者的记忆能力。这一意料之外的发现为深度脑刺激(DBS)研究开启了新的窗口。相关论文1月29日发表在《神经学年鉴》(Annals of Neurology)上。
领导此次研究的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神经外科医生Andres Lozano。进行减肥手术的患者年龄50岁,体重190公斤,这已经威胁到了他的生命,并且其它的治疗方式都已不起作用。医生选择将电极植入大脑视丘下部(hypothalamus),因为之前的动物实验表明,刺激动物大脑的这一区域能影响它们想要进食的量。
令医生们吃惊的是,当手术中进行大脑刺激时,患者宣称有强烈的“似曾相识”(déjà vu)的感觉。患者回忆起了一个愉快的经历,即30年前与朋友们在公园里相聚。加强电极中的电流,患者能回忆起更多的细节。
术前和术后进行的一系列神经心理学测试表明,患者的总体智力水平并没有明显变化。但当电极接通时,患者进行复杂记忆(包括解释、记忆成对的词语等)的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研究人员认为这种特定类型记忆力的改善与大脑海马区有关。他们检测了患者的脑电图,结果发现电流刺激激活了海马区周围的区域。研究人员猜测,电极一定是无意中刺激了大脑中称为穹隆(fornix)的一束神经细胞,这些神经细胞经过视丘下部通向海马区。
此次研究可说是肥胖治疗手术带来的“副作用”,但它却引起了科学家的极大兴趣。因为,虽然通过脑刺激促进记忆并不是罕见的事,但是此次却是发生在视丘下部的电极。
此次只是单一患者的研究,Lozano和同事已经开始了另一个初步的研究,即调查这种脑刺激能否改善早期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症状。Lozano表示,如果手术证明是安全的,他就将开始一项大型的国际性研究以验证其有效性。
英国剑桥大学人类记忆专家Richard Henson认为:“此次发现之前从来没有过,非常令人激动。”美国埃默里大学医学院神经学家Helen Mayberg说:“此次研究表明用DBS增强大脑功能是可能的,而这将在科学家和伦理学家之间激起很多讨论。”
另外,使用DBS是否真的能够治疗肥胖目前尚不清楚。当电极接通时,此次手术的患者胃口确实被抑制了,但当他关闭电极时,体重并没有减轻.
mRNA指导非核糖体多肽合成
从多种生物体内分离出的天然多肽类物质常含有N-甲基化骨架和非蛋白氨基酸,这有利于增强其蛋白酶水解稳定性、对膜的通透能力以及与靶标的亲和性等。它们通常不是由核糖体合成,不需要mRNA模版,而是由复杂的多酶聚合体(即非核糖体多肽合成酶)合成,这大大增加了构建期望的多肽物质库的难度。最近,来自日本东京大学的Kawakami等人新发现了一种以mRNA为模板通过核糖体途径合成该类天然多肽的方法,该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在2008年1月25日的《化学与生物学》(Chemistry & Biology)上。
Kawakami等人采用弹性酶系统和PURE无细胞蛋白质合成技术两种关键技术,成功合成了含有多个N-甲基化氨基酸和非蛋白氨基酸的多肽。其中弹性酶系统是一个以核酶为基础的tRNA酰化系统,能够将任一氨基酸与含有任一反密码子的 tRNA连接;PURE是一个重组的大肠杆菌无细胞翻译系统,能够进行转录和翻译,并且能够人为控制其中参与翻译的构件,如氨基酸和氨酰化tRNA合成酶等。通过这两个系统的整合,能够很容易地重新组合遗传密码子和甲基化氨基酸,按照人为设计的mRNA序列合成所期望的多肽。
研究人员已经通过这种途径成功地合成了含有10个连续的甲基化氨基酸的线性多肽,同时也能够合成环化多肽。蛋白氨基酸和非蛋白氨基酸均能够成功掺入,其中芳香族氨基酸掺入的几率高于脂肪族氨基酸。
这个新的技术平台为构建N-甲基化多肽产物库提供了便利条件,在药物开发方面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