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最后一句的议论有什么作用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1 00:51:09
记承天寺夜游最后一句的议论有什么作用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

记承天寺夜游最后一句的议论有什么作用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
记承天寺夜游最后一句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记承天寺夜游最后一句的议论有什么作用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
在“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4年时写的
自称闲人,表达了他乐观向上的心态,另外一方面,委婉的反映了当时苏轼宦途失意,无事可做的苦闷.

体现了诗人孤独寂寞,凄凉,无所归心的心境及仕途不得志的忧郁心情

作者把情感寄托到景物中,作者是一个有闲情雅致的人。有一种赏月的欣喜。一个“闲人”有四个情感。1被贬的凄凉 2.对人生的感概、喟叹 3.赏月的欣喜 4.漫步的悠闲
作者是一个十分积极向上,开朗的人.

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