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云山道教源流及发展明朝齐云山玉虚宫,玄天太素宫等著名道教胜地发展历程.有哪些名道推动发展,与朝廷关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9 13:46:19
齐云山道教源流及发展明朝齐云山玉虚宫,玄天太素宫等著名道教胜地发展历程.有哪些名道推动发展,与朝廷关系.

齐云山道教源流及发展明朝齐云山玉虚宫,玄天太素宫等著名道教胜地发展历程.有哪些名道推动发展,与朝廷关系.
齐云山道教源流及发展
明朝齐云山玉虚宫,玄天太素宫等著名道教胜地发展历程.有哪些名道推动发展,与朝廷关系.

齐云山道教源流及发展明朝齐云山玉虚宫,玄天太素宫等著名道教胜地发展历程.有哪些名道推动发展,与朝廷关系.
http://www.dss.gov.cn/rsah/ahzj1/Untitled-84.htm
齐云山古称“白岳”,位于黄山市(屯溪)以西33公里,休宁县城西15公里处岩前镇,因“一石插天,直入云端,与云并齐”而得名,是一处以道教文化和丹霞地貌为特色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与黄山、九华山并称为中国皖南三大名山.齐云山景区面积110公里,自然保护区面积150公里,1981年列为省重点保护单位,199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素有“黄山白岳相对峙,绿水丹崖甲江南”之称.清乾隆皇帝赞誉为“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齐云山与江西龙虎山、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并称中国道教四大名山,旧有“江南小武当”之美称.(注:还有另外一说法:终南山是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因王重阳在此修道而得名).
齐云山与黄山比肩而立,是徽州文化的杰出代表.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有诗:“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正是黄山和白岳,使汤显祖梦里的徽州变得美妙而具体.国画大师黄宾虹刻有石印“家在黄山白岳间”,以此为傲.
齐云山和黄山相比,两者各有特色,黄山险峻伟岸,齐云山天开神秀,黄山客满天下,齐云山仙风道骨,黄山是“人间仙境”,齐云山是“天上人间”.齐云山是石涛的画卷,是娟秀的村姑,她宁静、亲切、安适,呈现给人们的是可贴近、能融入的美.齐云山风光奇丽动人,有各种奇峰、怪岩幽洞,以及诸多湖潭泉瀑.其中形似山峰的香炉峰、巧夺天工的石桥岩、幽幻莫测的仙洞、清秀静逸的云岩湖、抛金洒玉的珠帘泉最令人神怡心醉.
齐云山海拔高度仅585米,用“插天”来形容其高虽有些夸大,但有36奇峰、72怪岩、24飞涧、加之境内河、湖、泉、潭、瀑构成了一幅山青水秀,峭拔明丽的自然图画.白岳的特点是峰峦怪谲,且多为圆锥体,远远望去,一个个面目各异的圆丘,自成一格,主要景观有:洞天福地,真仙洞府、月华街、太素宫,香炉峰、小壶天、玄天太素宫、玉虚宫、方腊寨、五青峰、云谷湖等.齐云山碑铭石刻星棋布,素有“江南第一名山”之誉.该山道教始于唐乾元年间(公元758/760)、至明,道教盛行,香火旺盛.
齐云山又是座独具特色的山,在其方圆11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流光溢彩的丹霞地貌、琳琅满目的摩崖石刻、神秘玄奥的道教文化、旖旎清丽的湖光山色和秀美自然的田园风光,使其在全国众多景区中独树一帜.月华街、南山、楼上楼、云岩湖、横江五大景区,风格迥异,各具特色.令人惊叹的是,她们的布局都是那样的奇巧,立意都是那样的空灵,意境都是那样的深远,动观,气势磅礴,酣畅淋漓;静观,明净清丽,细腻微妙.
到齐云山的名人不可胜数,满山丹崖峭壁上的一千多处摩崖石刻就是明证,如果说清乾隆帝,这位太平盛世的风雅皇帝,眼光极挑剔,阅遍江南美景,给齐云山的定位“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是对齐云山的惊艳和震撼,那么一生眼光挑剔的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游黄山后说“登黄山而后天下无山”,看来很快也就后悔了,因为此后三年之内他两上齐云山,更能说明齐云山水的极致之美,因为据考证,他一生重游的山只有四座; 方腊,率部众在齐云山的独耸峰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留下许多人文胜迹;张三丰,这位在武当山出家的道教宗师兼武学泰斗,云游到齐云山就不舍得走了,一住数十年直到羽化成仙.
齐云山道教沿革
齐云山作为道教圣地,始于唐代.据史料记载,唐朝乾元年间(公元 758 — 760 年),道干龚栖霞,云游至齐云山,隐居于天门岩;虽无建迹,却留下道教遗踪.
南宋宝庆年间(公元 1225 — 1227 年),方士余道元自黟北(黄山)游至齐云山天门岩,得潜师天谷子印记“宜我室此”,遂拜请于居士金安礼、金士龙,建佑圣真武祠于齐云岩.相传真武帝神像为百鸟衔泥塑立,显应于昭;崇拜道教的居士信徒,纷纷献地输财,筑祠建观,香火日盛,道士渐增,从而创立齐云山道教基业.
元朝90余年中,齐云山道教发展迟缓,宫观庙宇勉力维持,道士多倚岩洞筑室苦炼清修.
明朝,“山岳效灵”,道教活动日趋兴盛,永乐十年(公元1412 年)以后,宫观道房,次第落成;十八年(公元1420 年),辟齐云观于齐云岩;宣德四年(公元1429 年)建三清殿于拱日峰下.道士频繁往来于武当山,间或去武夷等山访师求学,以致齐云山宫殿建筑、道规道制,亦多仿效武当.正德十五年(公元1515 年)养素道人汪泰元仿武当山建玉虚宫于紫霄崖,建静乐宫于桃花涧;其门徒方琼真继师志建榔梅庵,并往武当取榔梅树植之.武当亦名太和,齐云亦名中和,齐云山道教渐具规模,并成为武当山全真派的一个门派,故古人称之为“江南小武当”.

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 年)世宗继承帝位,笃信仙术,诏宣天下名道,出入宫禁,建坛祈祷.嘉靖二年(公元1523 年),敕令江西龙虎山正一派第四十八代天师张彦頨入觐,世宗问道家不老之法,以“清心寡欲”四字对,颇合上意,遂加封为“正一嗣教真人”.《御碑记》:“朕于壬辰年(公元1532年),因正一嗣教真人张彦頨,奏令道众诣齐云山建醮祈嗣,果获灵应,自时设官焚修,赐建玄天太素宫于齐云岩……”(佑圣真武祠旧址),规模宏伟,更赐山名为“齐云山”.现山名自此始.后第四十九代天师张永绪袭爵,朝恩不减.万历七年(公元 1579 年)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入觐还,御赐彩旌香帛,授命再谒齐云.自嘉靖、万历两朝,龙虎山嗣汉天师祖孙三代先后留驻齐云山,建醮祈祀,宣扬秘典,宫殿祠观亦具大成.以此,天师道正一派得以立足于齐云,稳步发展,原来 的全真派因势利导,自然地服从于天师道转为正一派.但在执行道教规制方面,仍以“全真”为宗,部分道士亦坚持全真派,形成全真与正一两派并存的格局.以月华街太素宫为中心,属正一派;而玉虚宫、洞天福地等处仍保持全真派.正一派以符箓科教为主,主张祛魔祈福,以天师道为代表,可以有家室;虽也斋戒,但非斋期不忌酒肉,授徒传教,父不传子,俗称“火居道士”.全真派崇信炼丹清修,遵守戒律,须出家,禁荤酒,授徒传教,俗称清修道士.两派以正一派为主,统领全山.齐云山道教的世系谱,依旧沿袭至今:
守道明仁德 全真复太和 志诚宣秘典 忠正演金科
冲汉通玄韫 高宠鼎大罗 武当愈兴振 福海启洪波
以上四十字谱,代相沿袭,递取其中一字,作为授徒入道的世系字辈,下再加一字,合称法名,当前已传到愈、兴两代,如已故道教协会会长詹岩福法名“愈鉴”,理事詹松海法名“兴贵”.
清朝乾隆三十一年(公元 1766 年),嗣汉第五十七代天师张宜亭,年十五袭爵人觐,祷雨立应,晋秩正三品,换给爵印,御赐“灵岳司枢”匾额;四十一年(公元 1776 年),复奉旨朝圣,赐银千两,敕赴齐云山(傅勤家:〈中国道教史〉).
咸丰末至同治初(公元 1858 — 1864 年)的数年中,因湘军与太平军争战,江南各县兵祸绵连,致使齐云山香火冷落,宫观院房失时整修,静乐宫、无量寿佛宫、三清殿等自行坍颓,复因朝廷废除道宫,道教规制相继松懈,山上道教事务由各院房道众公推一有威望的道士任总道长,任期 3 年,可连选连任,主要职责一是掌管本山道教事宜;二是道众如有违犯,由道长主持召集各院房当家师,聚会于“功德堂”审处违法本道规的道徒、道士.后因总道长违规渎职业,带头婚娶,遂被革除总道长之职,改为各院房的事由各自管理,太素宫则由各房轮流掌管(大房,如长生房、胡伯阳房,管三年;小房管一至二年);而道士置妻立室之风亦随效行不究.但仍立规一条:凡有家室不得随居山上各道院道房,并一直持续至民国.
民国中期沿有道士 82 人,道观、院房 36 座.国民党休宁县政府成立齐云山管理委员会,恢复道长制,整修主要的宫观道院和登山石阶,发布山林管理条例,一度安定了山间秩序,维持了道教正常活动.但道规、道制比较宽松.妻室儿女住进道院,形成一户一房的局面.
建国以后,山上道士尚有 17 人、家属 28 人.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遵守党的宗教政策,自觉废除寺院宫观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组织生产自救.按照土改政策,分得田、地、山场共 58. 428 亩(其中水田 40. 308 亩产、旱地 9.67 亩、粮山 5.9 亩、茶山 1.95 亩、柴山 0.6 亩).从此,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单一靠香火钱收入维持生计的状况.形成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宗教活动为辅的生产形式.
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贯彻执行,一些有影响的、表现突出的爱国道士,如道士王鉴三于 1951 年由人民政府提名为休宁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道长詹岩福 1957 年被选为休宁县第二届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后历届当选,并于1961年出席全国道教协会代表会议.
齐云山有了健全的道教组织,促进了道教活动的正常开展,游人、香客亦逐年增加. 1962 年仅 10 月份一个月,香客就达 1996 人次,香客自愿捐款 2747 元; 1963 年 10 月份一个月香客计 2330 人次,捐款收入 3280 元; 1966 年至 1976 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合法的宗教活动被视为异端,齐云山道教遭到空前劫难,宫殿、道院、碑碣、文物、古木、神像,均无一幸免,宏伟壮观的古建筑,雕塑精工的诸神像,首当其冲;太素宫、洞天福地祠、三清殿等,尽成废墟;香火断约,游人滞步,道教活动被迫中止. 1976 年,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后,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得以恢复和落实,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拨乱反正,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团结宗教界人士,使他们真诚地为四个现代化建设出力.德高望重的老道长詹岩福, 1980 年再次被聘为休宁县第四届政协副主席, 1983 年出席了全国道教协会理事会议.1984年6月,安徽省宗教事务处批准成立“休宁县齐云山道教协会”组织,统一管理本山道教事务,购置道具法衣,恢复道教正常活动.同年,本山道教协会重新被接纳为全国道教协会成员.
齐云山道教协会,遵循国家宗教信仰自由的公民权利和有关政策的精神,根据本山道教组织的实际状况,积极培养道教传人.自1983年以来,分批派遣年轻道士赴北京中国道教协会主办的“中国道教徒进修班”学习,迄今已有3人结业还山,分别担任了本山道教协会的重要职务,如代理齐去山道教协会秘书的詹达礼,1986年9月出席全国道教协会第四届会议时被委派为齐云山道教协会理事. 1987年9月,詹岩福道长羽化,詹达礼被道众推选继任会长.新一代的道教待,积极参与修复道观、道院的工作,开展正当的道教活动,并为建设开发齐云山作出自己的贡献.
宫观 - 齐云山太素宫(安徽休宁县)
http://baike.baidu.com/view/543794.htm
齐 云 山 位 于 安 徽 省 休 宁 县 以 西 1 5 公 里 的 岩 前 镇 附 近 , 是 我 国 著 名 的 道 教 仙 山 之 一 . 太 素 宫 是 该 山 的 主 要 道 观 . 原 名 佑 圣 真 武 祠 , 始 建 于 南 宋 宝 庆 年 间 ( 1 2 2 5 - 1 2 2 7 年 ) . 祠 中 所 奉 真 武 神 像 相 传 为 百 鸟 衔 泥 塑 立 , 灵 应 昭 著 . 明 世 宗 嘉 靖 十 一 年 ( 1 5 3 2 年 ) , 龙 虎 山 正 一 派 第 四 十 八 代 天 师 张 彦 頨 奏 令 道 众 赴 齐 云 山 为 皇 帝 建 醮 祈 嗣 , 果 获 灵 验 . 于 是 皇 帝 敕 令 扩 建 真 武 祠 , 改 名 为 玄 天 太 素 宫 . 据 明 代 旅 行 家 徐 霞 客 记 载 , " 宫 北 向 , 玄 帝 像 乃 百 鸟 衔 泥 所 成 , 色 黧 黑 . 像 成 于 宋 , 殿 新 于 嘉 靖 三 十 七 年 ( 1 5 5 8 年 ) , 庭 中 碑 文 , 世 庙 御 制 也 . 左 右 为 王 灵 官 、 赵 元 帅 殿 , 俱 雄 丽 . 背 倚 玉 屏 即 齐 云 岩 , 前 临 香 炉 峰 . " 该 宫 周 围 形 成 一 条 街 道 , 即 月 华 街 . 月 华 街 是 道 士 与 山 上 居 民 杂 居 之 所 , 也 是 山 上 的 街 市 , 又 是 香 客 、 游 人 住 宿 之 地 . 月 华 街 现 有 古 道 房 8 座 , 还 有 许 多 徽 派 民 居 , 它 们 与 宫 观 、 院 房 组 成 一 个 密 集 建 筑 群 . 太 素 宫 在 " 文 化 大 革 命 " 中 被 毁 , 1 9 9 4 年 开 始 修 复 , 1 9 9 7 年 举 行 了 主 殿 落 成 庆 典 和 神 像 开 光 仪 式 . 现 正 在 进 行 第 二 期 修 复 工 程 .

齐云山又称白岳,位于徽州盆地,黄山脚下,屯溪西33公里,皖赣铁路在齐云山脚经过,因其“一石插天,与云并齐”,故名齐云山。它是一处以道教文化和丹霞地貌为特色的山岳风景名胜区,历史上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称,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齐云山海拔高度为585米,有36奇峰、72怪岩、24飞涧、加之境内河、湖、泉、潭、瀑构成了一幅山青水秀、峭拔明丽的自然图画。白岳的特点是峰峦怪谲,且多为圆锥体,远远望去,一...

全部展开

齐云山又称白岳,位于徽州盆地,黄山脚下,屯溪西33公里,皖赣铁路在齐云山脚经过,因其“一石插天,与云并齐”,故名齐云山。它是一处以道教文化和丹霞地貌为特色的山岳风景名胜区,历史上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称,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齐云山海拔高度为585米,有36奇峰、72怪岩、24飞涧、加之境内河、湖、泉、潭、瀑构成了一幅山青水秀、峭拔明丽的自然图画。白岳的特点是峰峦怪谲,且多为圆锥体,远远望去,一个个面目各异的圆丘,自成一格。主要景观有:洞天福地、真仙洞府、月华街、太素宫、香炉峰、小壶天、玄天太素宫、玉虚宫、方腊寨、五青峰、云岩湖等。齐云山碑铭石刻星罗棋布,素有“江南第一名山”之誉。该山道教始于唐乾元年间(公元758-760年),至明代道教盛行,香火旺盛,成为我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齐云山又名白岳、云岳,距安徽省屯溪市33公里,在休宁县城西15公里处,海拔1000余米,面积60多平方公里,因“一石插天,直入云端,与碧云齐”而得名。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有诗:“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乾隆说“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三年之内两上齐云山。齐云山下的河流与小村浑不在意地分出了“阴阳”,点出了“鱼眼”,被张三丰看破玄机,成就了道教名山下,世界最宏丽壮观、形神兼备的天然太极图。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