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所有习俗和由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19:09:59
新年所有习俗和由来

新年所有习俗和由来
新年所有习俗和由来

新年所有习俗和由来
春节的由来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 年画
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一直至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矿场、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   1949年9月27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春节的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新年习俗
贴春联和门神
  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 春联
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 门神
[1]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 门神
[2]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批”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 年糕
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
龙画剪纸(7张)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年画(7张)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 春节祝福
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3]
压岁钱(4张)
编辑本段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也有来年节节高之意.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欢吃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来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来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吃年夜饭、包饺子,饺子的作法是先和好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更是五花八门各种各样,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以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外形似元宝,所以,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春节食俗(7张)
编辑本段各地习俗
综述
  春节的习俗多种多样.因为相传年兽怕红色,怕火光和怕响声,所以人们便有贴春联、放鞭炮、敲锣打鼓等习俗.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同.   过年要挂的红灯笼腊八:农历腊月初八,是汉族传统的节日腊八节,作为“新年”即将到来的信号.传统上,这一天要喝腊八粥,制作腊八蒜.   祭灶,就是小年送灶王爷上天.   拜神、送神、烧香、燃烛、挂灯笼.   拜祖先,上坟.   用柚子叶来洗澡.   大扫除.一般在年廿八进行,即新年前2天至3天,该日要把家里打扫干净,迎接春节.广东俗语称“年廿八,洗邋遢”.   贴上挥春、春联、年画,一些农村还要贴窗花.   倒贴福字:刚识字的小孩子会说“福倒了”,大人们说“没倒”,小孩子会执拗的说“倒了!福倒了”,这么说代表福到了,很吉利.   守岁:传说如果儿女守岁的话,其父母会长岁.   有些地方有卖懒的习俗,即“卖掉懒惰”,例如把面团放在椅子上,叫小孩坐上去,黏住屁股,象征读书时不会离开座位.   放鞭炮(炮仗).   放烟花.   互相拜年.华南地区的一些传统是初一后辈到长辈处拜年,通常是回男家.初二则回女家拜年,开年,年初三,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若有亲朋好友尚未互相拜年,便会在年初四继续.   发红包(压岁钱).   踩高跷.   买年花.   敲锣打鼓.   阖家团聚.出门在外学习工作的人要回家与父母团聚,一起过年.参见春运、恐归族   年初三不拜年,香港习俗.年初三又名赤口,传统上人们尽量不往人家拜年,免生口角.在香港,很多善男信女会到沙田车公庙祈福,转转风车,意喻转出好运,祈求新的一年行好运,老少平安.   不买鞋.广东民间习俗,指农历一月不应购买鞋(因为“鞋”与广东话的“唉”声相似).   吉祥话.春节期间,民众见面都要说恭贺话.例如:恭喜发财、年年有余、岁岁平安、步步高升、大吉大利.   不动刀.中国大陆的一些农村和城市,有大年初一至初三不动刀或剪刀的习俗.   不洗澡,不打扫.一些传统中,大年初一不能洗澡或洗头,也不能打扫,以免洗走或扫走运气.   除旧迎新.添置一些新衣裳.   年初五迎财神,传说财神会在这一天下凡送福.这一活动在中国南方非常盛行,90年代以来,某些大城市初五凌晨燃放的烟花爆竹规模已不下于除夕.
中国大陆
  北方地区   除夕晚上传统上和好饺子面切好饺子馅为初一包饺子做准备,因为初一不可动刀.自80年代起,除夕晚上观看大陆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成了许多家庭的传统.因为其节目质量下降以及其他娱乐节目增多,现在也有许多家庭到餐馆过年.   初一:早晨包饺子.传统上北京(基本上是北方地区的传统)老人初一是不出门的,亲友、同事互相拜年.长江流域一带有年初一早餐吃汤圆的习俗,寓意团团圆圆,甜甜蜜蜜.   初二:要祭财神,要喝“元宝汤”(馄饨).北方一般习惯是回娘家拜年团聚.   初三:祭祖,一般父母一方已经去世的已婚女性,会在这一天回娘家祭祖,并顺带拜年.跟清明的“上坟”不同,祭祖只是祭拜祖宗牌位.但在河北等地的农村,这一天同样是要上坟的.一般都要带上点心、酒等祭品给已故祖先进行祭祀,并且放鞭炮让祖先“过年”.一般上坟只允许儿女等进行,嫁入本家的外姓人则不参与祭祖.   初四:一般新婚或者父母均健在的已婚女性,会在这一天回娘家拜年   初五:穷日,在中国北方,这一天一般没有人出门拜年,因为这一天是“黑道日”,一般从春节开始直到这一天才能把家里的垃圾扫出门,然后放鞭炮庆祝;有一副对联“一脚踢出穷鬼去,双手迎进财神来”即为对此风俗的描述.一般只有一些年轻人会在这一天举行朋友或同学聚会.亦称“破五”,是要在家包饺子吃.   初六:开市   初七:过人胜节   初八:祭星.现在北京的各个庙会活动通常从初一开始,到初七或者初八结束.
香港
  农村有“飘色”活动.   初一前:到各区花墟,年宵市场购买年花或贺年物品.   年廿八:大扫除.   年三十晚:吃团年饭,去庙宇上头炷香.   初一:在庙宇上完头炷香、花车巡游汇演、贺岁杯足球赛初赛、烟火晚会   初二:维多利亚港贺岁烟花汇演   初三:贺岁赛马、到沙田车公庙祈褔   初四:贺岁杯足球赛(决赛)   十五:元宵节,很多公园会有挂花灯,猜灯谜等活动,吸引不少民众游逛.也会吃汤丸像征团圆.   其他活动:至大埔林村许愿树参观及祈福;往车公庙祈福;往黄大仙祠祈福;往圆玄学院拜太岁及看年花.(一般是在年初三)   至于拜年,除了初三因为是“赤口”,传统指容易生口角外,一般会在初一至初五间任意进行,此外,若农历年假撞正周日,基督及天主教会会于礼堂进行宗教活动.   关于过春节,在中国大陆(北方)还有这样的民俗: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开始,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大年三十熬一宿的说法. 新年   革命化的春节   文化大革命时,北京政府要求群众“移风易俗”,“过一个革命化、战斗化的春节”.春节之际要抓革命、促生产,大干到腊月二十八,大年三十不歇脚,除夕吃忆苦饭,初一早上就出工.
少数民族习俗
  云南白族朋友过年时,要进行“放高升”的庆祝活动,即是在整棵的大竹子的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将整个竹子崩上高空数十丈.有的地区还进行“抛绣球”的活动. 东北的鄂伦春族,在初一的早晨,在家族中依辈份大小互相斟酒,晚辈给长辈叩头,平辈互相请安.初二、初三举行赛马活动.正月十五全家人一起品尝美味佳肴.正月十六的早上,鄂伦春族人会进行互相抹黑脸的活动.晚辈给长辈抹黑脸之前要先叩头.
台湾
  冬至:台湾本地旧俗,冬至已开始有年节气氛,当天祭祖,称为祭冬,部分宗亲组织也会于当天集会聚餐.当天可以打开祖宗牌位清理,所以许多家族亦借由此日检视神主,抄录资料作为族谱依据. 尾祃:俗写为“尾牙”,于农历十二月十六日祭祀土地公,各公司行号则借此聚餐,酬谢员工辛劳.早期尾牙聚餐有避开鸡头之习俗,避免有开除的暗示.近年来,台湾大企业尾牙聚餐则聘请影视歌星演出,并有高额奖金、股票摸彩,成为台湾媒体瞩目焦点.   送神:农历十二月廿四日清早祭祀送神,焚烧云马纸为神祇坐骑,返天过年,依例会准备果实甜汤.送神之后,方能打扫神明厅,清理神案、神像、祖宗牌位、香炉、除去旧门神,准备换新.香炉中的香灰须于当日重新筛滤过,门神则随送神焚烧金纸时焚去.而台湾本地旧日传说,送神之后,廿五日天神会下凡代替上天述职神祇巡视,所以当日不可当天曝晒亵衣.   除夕:依农历十二月大小月,台湾话称为二九暝或三十暝.过年前数日,各家便开始蒸年糕,年糕有甜咸之分,称为甜粿、咸粿.甜粿以糯米作成,亦有添加红豆者,俗谚称“吃甜甜,好过年”;咸粿则以在来米制成,如前一年家中曾有丧事者则不做年糕,由亲友邻朋致赠.通常台湾民间都在除夕当天或前一、二日更换春联、门神,随时代演进,亦有不贴春联,只贴“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贺春厘”等贺语红纸者.除夕当天需祭拜地基主,又称“拜门口”,而后祭祀神明及祭祖.祭神后,会于神明像上贴上春花;祭祖之后,则会摆上发糕及米饭各一,插上纸作的红花,称为“饭春仔”.当晚则围炉,并吃长年菜.所谓长年菜一般是带根的菠菜,也有用芥菜者.依旧俗,农业社会中一年的欠债,须于除夕前还清.所以台湾俗谚中调侃手头经常窘迫的人为“天天二九暝”.   初一:出门拜年,称为“行春”,一般而言都会依农民历决定出行方向及开门、关门的时辰.当天台湾人通常会前往庙宇、佛寺烧香,祈求新年吉祥.   初二:为回娘家之日,依旧俗,初二之前,已出嫁之女子不得回娘家,据称会分掉娘家之福.然随时代进步,近年来台湾妇女团体努力推展女儿回家过年的新观念.   初三:为老鼠娶妻之日,当天依例需早睡.   初四:接神之日,惯例选在近傍晚之时,俗谚有“送神早,接神晚”之说.接神之后,当年生肖冲犯太岁者,则安上太岁符,现今台湾诸多庙宇亦设有太岁厅,供奉值年星君,供信徒登记祭祀.   初五:开市,各行各业开张营业.   初九:传说为道教玉皇大帝圣诞,称为“天公生”,当天凌晨或者初八夜晚子时后,各家便开始祭祀,一夜之中,各地鞭炮声连绵不断.   十五:元宵节,台湾元宵举行观光灯会已成风尚,每年依生肖制成巨型主灯,成为焦点.各地尚有台北县平溪放天灯、野柳王爷洗港祭仪、苗栗市苗栗蹦龙、台东市炸玄坛爷(炸寒单爷)、台南县盐水蜂炮等活动.   台湾年俗念谣: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佮饱,初四接神,初五隔开,初六挹肥,初七七元,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十一请囝婿,十二查某囝转来拜,十三食泔糜配芥菜,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暝.”
马来西亚、新加坡
  初一前:购买贺年物品,俗称“办年货”.   年三十晚:吃团年饭.   初一:到庙宇上头香、出门拜年.   初二:出门拜年,回娘家之日.   初三: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若有亲朋好友尚未互相拜年,便会在年初四继续.   初九:天公生,当天凌晨或者初八夜晚子时后,各家便开始祭祀.   十五:元宵节.新马一带的元宵节和七夕一样被称为“中国情人节”,庆祝方式也有所不同:未婚女性会结伴到河边抛柑祈求姻缘(男性则抛香蕉)[3],而且普遍上没有提灯笼或赏灯等习俗.   春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除夜 (唐)来鹄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 (北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守岁 (北宋)苏轼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元日·玉楼春 (北宋)毛滂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除夜 (南宋)文天祥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拜年 (明)文征明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小孩小孩你别馋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你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炸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