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轩《草房子》的体会?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11:33:55
曹文轩《草房子》的体会?

曹文轩《草房子》的体会?
曹文轩《草房子》的体会?

曹文轩《草房子》的体会?
纯真的爱----读曹文轩《草房子》有感
草房子》是一本儿童读物,描写的是一个叫桑桑的男孩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的小学生活.小说通过秃鹤、纸月、细马、杜小康四个同学性格特征、家庭背景和学习生活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以及同学间互帮互助的感人场景.即使学生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伤害,但是孩子的心底还是纯真的.
“秃鹤”是一个秃顶的孩子.随着日子的流逝,六年级的“秃鹤”感觉到了自己的秃顶使学生“戏弄”的对象.自尊心受到了伤害,秃鹤为此做出了反常之举.他用不上学了逃避同学异样的眼光,用生姜擦头希望在七七四十九天后长出头发来,用戴帽子企图遮掩自己的秃头.当这些都使自己陷入更“糟糕的境地”时,他索性在“广播操”比赛这样的重大日子里,把自己头上的帽子甩向了天空,导致全校的广播操失控,而错失了“第一”的荣誉,“就这样,秃鹤用他特有的方式,报复了他人对他的轻慢与侮辱.”即使秃鹤用这样严重的错误来报复别人对他的侮辱,但是,孩子还是纯真的.他希望通过这样的举动来得到大家的认可,得到大家的尊重.可喜的是,他还是有着强烈地集体荣誉感,当他们学校的文艺演出缺少一个秃头的演员时,他毅然站出来,承担起了这个重要的角色,而且把这个角色演得一丝不苟,活灵活现.秃鹤在演出中感悟到了,只有为集体做好事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得到大家的尊重.
每一个孩子的心都是纯真的,他们的“忍不住的笑”“厌恶的眼神”也并不含真正的“恶意”,从孩子的世界中体验到了什么是真,什么是纯.
一个是身有残疾的“秃鹤”,另一个是美得让人忍不住有保护欲望的“纸月”,纸月正如她的名字,是一个易碎品,纸月的一手好字,纸月的掉眼泪,纸月的笑声,纸月的温柔,纸月的沉默,纸月的倔强……都给桑桑带来了莫名的感觉,不由间有了自卑的情绪和对抗的情绪.这一切在作者的笔下描写的是如此的真实,又如此的唯美.虽然纸月是个私生子,但是在孩子们的眼中,并不影响纸月的善与美.
孩子的世界是纯真的,从孩子的眼中体验到了什么是美,什么是善.
而细马是一个领养来的孩子,在一个陌生的世界里,感觉到了被别人排挤,无法适应新的生活.在新的生活面前,他选择了逃避.他拒绝和同学交谈,选择了与养为伍,开始了自己的放养生活.但是孩子的内心深处还是希望与同伴交流的.当他能听懂当地的方言时,他用笨拙的“骂人和打架”,希望得到别人的“招惹”,以泄他对在教室里读书孩子们的嫉妒.虽然他本能的抵触他的养父母,计划着有一天逃离这个地方.当养父母家的房子被水淹没后,养父病逝后,养母受不了一连串的打击疯了后,细马毅然地挑起了这个家,承担起了照顾养母的责任.
孩子的世界是纯真的,从孩子的行动中体验到了什么是忧伤,什么是勇气.
杜小康的生活更有戏剧性的变化,从原来的全村首富,一夜间变为负债累累,小小的孩子确实承受的太多太多.一个整天穿着干干净净的孩子,过着无忧无滤,有求必应的生活.他的生活受到孩子的羡慕,优异的学习成绩,口袋里有各种各样的零食,能够骑着罕见的自行车穿梭于孩子们游乐场.这样的孩子,肯定是孩子们的“孩子王”,享受着至尊无上的地位,即使做游戏也往往是“将军”“司令”的领袖人物.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优裕的生活竟在一夜间毁了,因为父亲生意的失败,致使这个孩子的优越感全失.孩子不适应是肯定的,但是,还是勇敢的承受了.陪这父亲在荒芜人烟的地方放鸭失败后.父亲垮了,但是孩子却勇敢地站了起来,继承父业,在学校门口摆起了小摊.
孩子的世界是纯真的,从孩子的行动中,体验到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力量.
曹文轩是一位下定决心要用“从前”少年的故事来感动今天的孩子的作家.在中国下这样的决心似乎不容易,作家还需要写一篇后续来表明自己的心迹.
在世界上有这样想法并获得成功的作家很多,前面介绍的这些作家大多属于这种类型,马克·吐温、德琼笔下的少年都有自己儿时的印记,而槐尔特、黑柳彻子干脆就是写自己的故事.曹文轩在与少年张苗的访谈中,也承认《草房子》中的桑桑“有自己的影子”.
曹文轩1954年出生于江苏盐城农村,在此生活了20年.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在是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他也是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成就并不限于儿童文学领域.
他小时候生活在苏北一个很穷很穷的农村,“到底有多穷很难用语言来形容”.不过,“穷虽然穷,但那段时光还是过得很有意思,很愉快的.”到底有多愉快,你读了《草房子》自然就知道了.他回忆道,身在那样的贫困中,最大的希望就是回家能有一碗干饭、一碗红烧肉吃.可当他离开了那里,却发现“原来过去的一切一切都是那么宝贵,原来那里的每一粒沙尘,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都是可以进入到文学世界里去的”.
在他的少年小说中,虽然人的物质条件很匮乏,但生活环境却在他的笔下如诗如画.他深情地回忆道:“在我的家乡,到处都有河,有桥,如果走3里路的话,至少要过5座桥.原来,我们那儿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船,所以在我一点点大的时候就会使竹篙撑的船,摇橹的船,桨荡的船了.”
《草房子》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样的水乡.故事从桑桑上一年级开始,一直讲到1962年他小学毕业.熟悉那段历史的人肯定知道,那正是“大跃进”与以后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不过故事中并没有讲到这段历史,只是讲一个水乡小学宁静却也不平静的故事.
桑桑是校长桑乔的儿子.桑桑的家就在油麻地小学的校园里,也是一幢草房子.
油麻地小学是一色的草房子.十几幢草房子,似乎是有规则,又似乎是没有规则地连成一片.它们分别用作教室、办公室、老师的宿舍,或活动室、仓库什么的.在这些草房子的前后或在这些草房子之间,总有一些安排,或一丛两丛竹子,或三株两株蔷薇,或一片花开得五颜六色的美人蕉,或干脆就是一小片夹杂着小花的草丛.这些安排,没有一丝刻意的痕迹,仿佛是这个校园里原本就有的,原本就是这个样子.……油麻地小学的草房子,那上面的草又用得很考究,很铺张,比这里的任何一个人家的选草都严格,房顶很厚.因此油麻地小学的草房子里,冬天是温暖的,夏天却又是凉爽的.这一幢幢房子,在乡野纯净的天空下,透出一派古朴来.而当太阳凌空而照时,那房顶上金泽闪闪,又显出一派华贵来.
曹文轩运用清新典雅的文字,富有诗意地开始了他的故事.整部小说以善于异想天开、顽皮淘气的桑桑的成长为线索,但讲述的并不是他一个人的故事.每一章都是独立的,分别主要讲述一个孩子或大人的故事,桑桑经历了其中一部分,也是心灵记录者.随着一个一个的人物清晰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一个一个的故事依次展开,各自发展又最终交叠在一起,我们仿佛看到一幅被慢慢铺开的卷轴画.这实在是一幅美丽得令人屏吸的人生画卷!
我实在不愿用贫乏的语言去重新简述这些故事,把它们拆开来是很不明智的.然而我也无法在这里把它们引述下来.曹文轩讲述的故事虽然也有精巧细致的结构设计,但最令人感动的是那种美感,这是少年成长小说中很罕见的一种美感,是作者用自己的人生感悟和浓浓的怀旧情结酿制出来的.
儿童文学评论家张美妮教授有一段很精彩的评述,我干脆抄录在这里:
“当我们一页页、一章章地读着这部小说时,闪耀在眼前的是一道道满盈爱心和可贵人格的光彩.试看桑桑和女孩纸月两小无猜的纯真友谊,以及他在病中所感受到的人间真情;迷恋土地、几近矫情的秦大奶奶最终对‘占有’了她的土地的小学校、小学生所捧出的深深的爱;有残疾的秃鹤护卫自己人的尊严义无反顾的执拗;倔犟的细马咽下委屈,在本可继承的房产荡然无存之时扛起生活重担,为养父母重建家园的坚毅;遭受家庭变故,跌进生活谷底的杜小康拼搏逆境的顽强等等,都与我们真诚团结、不畏艰难挫折、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接合,也与人类自强不息、不断发展自己、开创未来的文化精神价值取向相通.小说感动了今天的读者,也将感动明天的读者.
“《草房子》是曹文轩追随永恒的一部力作.”
这个讲述“从前”少年的故事发表后,获得了海峡两岸评论界的一致好评,曾先后获得冰心文学奖、国家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以及台湾《民生报》、《国语日报》等联合颁发的最佳读物奖.根据这个故事的改编的影片《草房子》,也获得了第十九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一九九八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四届童牛奖以及影评人奖、第十四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自从1997年出版以来,《草房子》几乎每隔几个月就再版一次,至今已销售近13万册.被它感动的人群中,既有八、九岁的孩子,也有七、八十岁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