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罗马的万神庙与希腊巴特农神庙的对比需要写一篇关于这两个神庙相同与不同的论文请从STYLE这一方面着重帮我讲一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5 12:04:07
意大利罗马的万神庙与希腊巴特农神庙的对比需要写一篇关于这两个神庙相同与不同的论文请从STYLE这一方面着重帮我讲一下

意大利罗马的万神庙与希腊巴特农神庙的对比需要写一篇关于这两个神庙相同与不同的论文请从STYLE这一方面着重帮我讲一下
意大利罗马的万神庙与希腊巴特农神庙的对比
需要写一篇关于这两个神庙相同与不同的论文
请从STYLE这一方面着重帮我讲一下

意大利罗马的万神庙与希腊巴特农神庙的对比需要写一篇关于这两个神庙相同与不同的论文请从STYLE这一方面着重帮我讲一下

万神庙建造特点

万神庙采用了穹顶覆盖的集中式形制,重建后的万神庙是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的建筑物的代表,它也是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万神庙平面式圆型的,穹顶直径达43.3米,顶端高度也是43.3米.按照当时的观念,穹顶象征天宇.穹顶中央开了一个直径8.9米的园洞,可能寓意着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的某种联系.从园洞进来柔和漫射光,照亮空阔的内部,有一种宗教的宁谧气息.穹顶的外面覆盖着一层镀金铜瓦.(公元8世纪时,教皇格里高利三世(GregoryⅢ)用铅瓦覆盖)

  穹顶的材料有混凝土,有砖,混凝土用浮石作骨料.大概是先用砖沿球面砌几个大发券,然后才浇筑混凝土的.这些发券的作用是,可以使混凝土分段浇筑,还能防止混凝土在凝结前下滑,并避免混凝土收缩时出现裂缝.为了减轻穹顶重量,越往上越薄,下部厚5.9米,上部1.5米.并且在穹顶内面做五圈深深的凹格,每圈28个.

  墙厚6.2米,也是混凝土的.每浇筑1米左右,就砌1层大块的砖.墙体内沿圆周发8个大券,其中7个是壁龛,一个是大门.龛和大门也减轻了基础的负担.基础深4.5米,底厚7.3米.基础和墙的混凝土用凝灰岩和灰华石作骨料.

  万神庙门廊高大雄壮,也华丽浮艳,代表着罗马建筑的典型风格.它面阔33米,正面有长方形柱廊,柱廊宽34 米,深15.5 米;有科林斯式石柱16 根,分三排,前排8 根,中、后排各4 根.柱身高14.18米,底径1.43 米,用整块埃及灰色花岗岩加工而成.柱头和柱础则是白色大理石.山花和檐头的雕像,大门扇、瓦、廊子里的天花梁和板,都是铜做的,包着金箔.直径为43.4米的万神庙大圆顶的世界纪录,直到1960年才被在罗马所建的直径达100米的新体育馆大圆顶打破.

  外墙面划分为3层,下层贴白大理石,上两层抹灰,第三层可能有薄壁柱作装饰.下两层是墙体,第三层包住穹顶的下部,所以穹顶没有完整地表现出来.这大概是为了:第一,减少穹顶的侧推力的影响;第二,把墙加高,体型比较匀称;第三,当时还没有处理饱满的穹顶的艺术经验,也没有这样的审美习惯.

  神庙本身正面也呈长方形,平面为圆形,内部为一由8 根巨大拱壁支柱承荷的圆顶大厅.这个古代世界最大的穹顶直径43.3 米,正中有直径8.92米的采光圆眼,成为整个建筑的唯一入光口.大厅直径与高度也均为43.3米,四周墙壁厚达6.2 米,外砌以巨砖,但无窗无柱.据说,万神庙是第一座注重内部装饰胜于外部造型的罗马建筑,但原有部分青铜与大理石雕刻失之于外国掠夺或移用于后建的罗马建筑,外部的瑰丽红石也已不翼而飞,失去昔日的风采.现唯神庙入口处的两扇青铜大门为至今犹存的原物,门高7米,宽而厚,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青铜门.

巴特农神庙建筑特点

 帕特农神庙特别讲究“视觉矫正”的加工,使本来是直线的部分略呈曲线或内倾,因而看起来更有弹力,更觉生动.这种视觉矫正以前在多利亚柱式中就已经注意到了,比如柱身的减杀就是如此.在帕特农神庙中,这种矫正发挥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据研究,这类矫正多达10处之多.比如,此庙四边基石的直线就略作矫正,中央比两端略高,看起来反而更接近直线,避免了纯粹直线所带来的生硬和呆板.相应地,檐部也作了细微调整.在柱子的排列上,也并非全都垂直并列,东西两面各8根柱子中,只有中央两根真正垂直于地面,其余都向中央略微倾斜;边角的柱子与邻近的柱子之间的距离比中央两柱子之间的距离要小,柱身也更加粗壮(底径为1.944米,而不是其他柱子的1.905米).这样处理的原因是,边角柱处于外部的明亮背景,而其余柱子的背景是较暗的墙壁,人的视觉习惯会把尺寸相同的柱子在暗背景上看得较粗,亮处则较细,视觉矫正就是要反其道而行,把亮处的柱子加粗,看起来就一致了.同样,内廊的柱子较细,凹槽却更多.山墙也不是绝对垂直,而是略微内倾,以免站在地面的观察者有立墙外倾之感.装饰浮雕与雕像则向外倾斜,以方便观众欣赏.如此等等,说起来已烦琐,艺术家、设计者和工匠为此花费的时间、精力就更大了.人们至今仍能从饱经沧桑的神庙看出精微矫正的痕迹和出神入化的效果,这真是文明的奇迹.

  在装饰方面,本来前厅外围的柱子都是多利亚式的,但檐壁却不用三陇板与间板,而是用一条爱奥尼亚式的装饰带,以浮雕表现雅典人民庆祝大雅典娜节的盛况.这条浮雕带从门廊延伸到南北两面墙上,绕行一周,连为一体.总长160米,人物超过500个.它第一次在神庙主要浮雕上直接表现雅典公民群众和现实社会活动,其构思之大胆也是空前的,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在希波战争后的进一步发展.

  帕特农神庙在古典建筑艺术中之所以成为典范,不仅仅在于它的建筑,更重要的是其雕刻.雅典娜巨像现已丝毫不存,据古人的描述,它实为木胎,黄金象牙只起镶嵌作用,大概肌肤用象牙,衣冠武器则贴以黄金.此类贵重的雕像通常是小型的,雅典把它做成12米高的庞然大物,无非是为了显示雅典财富的充盈.

  特色浮雕

  神庙浮雕的精美和丰富毫不亚于其雕像.那条长达160米的浮雕带一气呵成,气韵生动,人物动作完美,历来被认为是希腊浮雕的杰作.它以表现大雅典娜节游行庆祝活动为主题,第一次把普通公民的形象堂而皇之地列于庙堂之上.这种每隔4年举行一次的大游行从雅典西边的狄甫隆城区开始,然后经过陶区,穿过市场,最后登上卫城.游行的核心内容就是把雅典少年精心编织的一件新袍献给雅典娜.艺术家把160米长的浮雕正好用来表现从游行开始到献袍的全过程.起点在庙西南角上,这儿表现公民群众准备跨鞍上马,然后在长长的南墙和北墙上表现公民游行队伍,其中以骑在马上的青年公民为主.在南北两墙东端转角处,游行队伍开始接近神庙入口,意味着人们已经到达了终点,神圣的卫城,浮雕的内容也由欢呼雀跃而转变为庄重肃静,迈着轻缓步伐的少年们逐渐走向卫城中心.浮雕的终点直接位于神庙的大门,此处特别安排了坐在椅子上观看游行的诸位天神,意味着众神都应邀前来与雅典人同庆佳节.

  在现存的浮雕中,仍然可以看出浮雕的鬼斧神工之处.特别是雅典青年骑马游行的大段浮雕,无论是昂首前奔的骏马还是执缰坐鞍的青年,都刻画得生气怏然.人的体态、马的运动以及飘扬的衣襟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激烈运动和兴高采烈之中又饱含着端庄典雅之美.更可贵的是,数以百计的人和马的形象竟然没有一个是雷同的.他们在向前行进的态势中有跳跃、飞奔、暂歇、举步、备鞍等各种动作,更不必说身形面容、个性气质等差异了.整个浮雕有如一首壮丽的交响乐.

  相比之下,从容缓步的少女则带有一种安静庄重、雍容华贵的古典风韵,后人把它形容为“伟大的单纯和静穆的壮伟”.少女们或单独或结伴而行,还有男性长者对她们指引训示.通过细密如丝线的衣褶,艺术家把原本单调的构图处理得满壁生辉,突出了少女们文静贤淑的风度和坚实健美的体形,有把她们表现得如同圆柱的凹凸纹一般挺直,使浮雕带从南北两面汹涌而来的游行队伍由喧嚣一转而为叩拜入殿时的虔诚肃穆.

  神庙的92块间板浮雕,则用神话传说中希腊人与异族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故事作题材,大概是比喻希腊与波斯的那场生死存亡的战争.由于间板是四方形的,每块浮雕一般只刻一幅厮杀图景.

  除了帕特农神庙外,卫城的另外两个小建筑规模虽小,却各有特色.作为卫城唯一入口的门厅并不强调森严,而只注意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