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心肌自律性和不应期的机制及生理意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03:39:27
说明心肌自律性和不应期的机制及生理意义.

说明心肌自律性和不应期的机制及生理意义.
说明心肌自律性和不应期的机制及生理意义.

说明心肌自律性和不应期的机制及生理意义.
【解析】1)自动节律性
  将动物的心脏摘出体外,保持于适当环境中,心脏一定时间内仍然能够自动地、有节律地进行跳动.心脏在离体和脱离神经支配的情况下,仍然能自动地产生兴奋和收缩的特性,称为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心脏的自律性来源于心脏内特殊传导系统的自律细胞.心脏特殊传导系统各部分的自律性高低不同,在正常情况下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约为每分钟100次).房室交界次之(约为每分钟50次),心室内传导组织最低(每分钟约20~40次).正常心脏的节律活动是受自律性最高的窦房结所控制.窦房结是主导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的正常部位为心脏的正常起搏点.
  2)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心室肌细胞兴奋后,其兴奋性变化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有效不应期:从心肌细胞去极化开始到复极化3期膜内电位约-55毫伏的期间内,不论给予多么强大的刺激,都不能使膜再次去极化或局部去极化,这个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在复极化从-55毫伏到达-60毫伏的这段时间内,心肌细胞兴奋性开始恢复,对特别强大的刺激可产生局部去极化(局部兴奋),但仍不能产生扩布性兴奋,这段时间称为局部反应期.绝对不应期和局部反应期合称为有效不应期,即由0期开始到复极化3期-60毫伏为止的这段不能产生动作电位的时期.
  (2)相对不应期:从有效不应期完毕,膜电位-60毫伏到-80毫伏的期间,用阈上刺激才能产生动作电位(扩布性兴奋).这一段时间称为相对不应期.此期心肌兴奋性逐渐恢复,但仍低于正常.
  (3)超常期:在复极化完毕前,从膜内电位由约-80毫伏到-90毫伏这一时间内,膜电位的水平较接近阈电位,引起兴奋所需的刺激较小,即兴奋性较高,因此将这段时期称为超常期.
  最后,膜复极化完毕到达静息电位(或舒张电位)时,兴奋性恢复正常.
  每次兴奋后兴奋性发生周期性变化的现象是所有神经和肌肉组织的共性,但心肌兴奋后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一直延长到心肌机械收缩的舒张开始以后.也就是说,在整个心脏收缩期内,任何强度的刺激都不能使心肌产生扩布性兴奋.心肌的这一特性具有重要意义,它使心肌不能产生象骨骼肌那样的强直收缩,始终保持着收缩与舒张交替的节律性活动,这样心脏的充盈和射血才可能进行.

说明心肌自律性和不应期的机制及生理意义. 如何证实心肌有较长的不应期,心肌的较长不应期有何生理意义 请问心肌的不应期长有何生理意义? 心肌细胞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有何生理意义? 心肌有效不应期长有何生理意义 如何证实心肌有较长的不应期?心肌较长的有效不应期有何生理学意义? 简述酶变构调节的主要特征,机制及重要生理意义 7.心肌细胞有效不应期长的生理意义是:A.使心肌节律性兴奋 B.使心肌“全或无”式收缩 C.使心肌收缩更有力D.使心肌不发生强直性收缩 E.使心肌同步收缩 心肌自律性降低 和 心肌缩短动作电位时程是一个意思吗?还是相反的意思? 心肌细胞的自律性的定义 具有自律性的心肌细胞为 心肌收缩的机制 实在不能理解高血钾对心肌兴奋性和自律性的影响,太矛盾了吧!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病理生理学》第35页关于高血钾对心肌兴奋性是居然说机制和神经肌肉的机制相似,就是说它在用细胞 决定和影响心肌自律性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 循环血量减少时,醛固酮的分泌有何变化?其机制和生理意义是什么? 怎样证明心肌绝对不应期比骨骼肌的绝对不应期长?我要做一个关于 证明 心肌绝对不应期比骨骼肌的绝对不应期长 的实验 实验体是对蟾蜍心肌和腓肠肌进行连续两个刺激,改变2个刺激的间隔 窦房结和浦肯野细胞自律性的发生机制?3Q啦 说明氨的生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