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使南人永不复返这一历史事件的点评 对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1 00:15:12
对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使南人永不复返这一历史事件的点评 对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

对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使南人永不复返这一历史事件的点评 对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
对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使南人永不复返这一历史事件的点评 对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

对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使南人永不复返这一历史事件的点评 对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
羽扇纶巾拥碧幢
七擒妙策制蛮王
至今溪洞传威德
为选高原立庙堂
这是罗贯中对诸葛亮“七擒七纵”的评价,关于七擒七纵,可谓是三国时代战役的经典和典范.但是,诸葛亮为何要大费周折得去“七擒七纵”呢?其实他每一次“擒孟获而不纵”都有绝对赢此役的把握,但是他没有,那接连七次“擒而又纵”得放走了孟获,这是为什么呢?而且,当他七擒七纵后,他又下达了一个惊人的命令:“蜀中将士不得留蛮而治.”这又是为什么?也许有人会引用《三国演义》里面孔明说此原因的文字解释:“七擒七纵为得南蛮之民心,蛮人治蛮为节约朝廷开支,谨防蜀蛮民众矛盾激化.”可是,笔者个人认为,这仅仅是诸葛亮对众将的敷衍之语,次要的原因,其真正的目的却在千里之外:
这是笔者认为的诸葛亮之所以做这两件事的最主要的原因.
众所周知,诸葛亮的“隆中对”的最后定天下一役的设想是蜀集益、荆二周之力,合东吴军马三路攻打北方,熟知在此之前关云长竟然大意失荆州,继而刘备的“东征”又被陆逊在夷陵之战中戏剧性得改变了整个局势,从而失败.又使东吴与蜀的关系十分紧张.(尽管诸葛亮在蜀国战败后向吴提出联合建议,吴也欣然同意,但是吴蜀二国还是各怀异心,互相猜忌.)那么诸葛亮的“隆中对”的设想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其中的两路有生力量,只能靠益州一州之力北伐而定中原,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诸葛亮也自然知道这个道理,北伐只是为了尽臣子之事罢了.(这些观点在《后出师表》中可以看出.)益州只一州之力,不仅北伐困难,而且防御也不容易,如果魏军南下,益州城一失,蜀国便无了依靠之所,无了东山再起的基础.即使蜀国能臣明帅再多,也无济于事.况且一朝天子一朝臣、风水轮流转,今日人才齐聚蜀国,明日是吴是魏还不一定呢!于是,诸葛亮为了给蜀国留条后路,就在南征这一笔上作文章,不仅“七擒七纵”,使孟获以及起后代统治者甘愿臣服,“蛮人治蛮”又收买了南中大部分的民心,班师回朝时还不忘再添上一笔“亲祭泸水”,又让南中战死将士亲属的愤恨削去了大半,这样以来,南中民众无不感于大汉恩泽,将来必定感恩图报,在益州弥留、生死未卜之际,兵退南中七郡,以南中之险,藤甲兵、猛兽兵、蛮兵之勇,相辅相成,力保根基不失,以图东山再起,恢复蜀国社稷……
诸葛亮的这个设想固然是好的,但是庸才阿斗,竟然在邓艾取绵竹,逼近成都、诸葛瞻父子战死的危急情况下,抛弃了众臣建议,听信了焦周的谗言,终于枉费了诸葛亮的一片苦心……
目的二:“为自己千古年后留美名”
这个,笔者自认为不用多说了吧.
虽然笔者也不相信诸葛亮会是这样的人,但是毕竟人心难测,况且中国有句古谚:“富贵名利谁不爱?深藏不漏真将才.”诸葛亮也是人,毕竟人无完人……
就定个“莫须有”吧……
赞美之词就免了,来一首打油诗取而代之吧.
武侯兴师征南疆
锦囊妙计瞒众将
一箭一石二雕鸟
社稷美名皆得扬
好个“一石二鸟”“一箭双雕”的锦囊妙计!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意见)